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林苑始建于战国秦时期,汉武帝时期对其进行了扩建,使其面积和功能达到最盛的规模。上林苑作为一处综合性的皇家机构,自有一套管理系统,它隶属中央少府,并设置有上林尉、上林三官等职能部门加以管理,其中上林三官铸造了数量颇多的铜器。国家博物馆藏有三件上林铜器,两件是出土于上林苑范围内的窖藏物,一件是自晚清就有著录的传世品,它们是研究汉代上林苑及其用器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三件铜器,可以看到上林苑铜器有着一套严密的生产与管理制度,而在具体使用中也存在异地调用的情况,包括调入和调出。本文旨在从国博藏上林苑铜器出发,系统整理出土、传世及仅见著录铭文的西汉上林苑铜器,并对器物制作、物勒工名、度量衡等问题加以讨论,这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宫苑、汉代用器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陕西周原遗址贺家村西发现一座铜器窖藏,共出土文物102件,种类包括车马器、乐器和工具三大类,时代为西周中晚期。车马器共计95件,种类有车、车、轮牙束、轭首、轭脚、车軎和马镳等;乐器为编钟1件;工具包括铜斧1件、铜铲5件。这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以车马器为主的铜器窖藏,丰富了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绝大多数车、车均镶嵌绿松石,工艺精美,亦是西周考古中首次发现。相当一部分车马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是经过长期使用所致,其所装备的车在当时应为实用车。这一发现为研究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及西周车马器、西周车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前所知汉代带有"蜀郡西工"或"蜀西工"刻铭的铜器为数不多,但这些铜器高贵奢华,主要供御用,并随着赏赐等再分配流向其他地区,最具示范效应,在汉代青铜器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讨论"蜀郡西工"铜器品类形制的来源,认为蜀郡西工造作的铜器,在蜀郡所处的巴蜀地区先秦考古发现中并无渊源可循,这些器物并不是巴蜀传统铜器自然发展演变的结果。进而结合与其风格相近的鎏金银刻纹铜器进行详细检视。通过铭文、器形、工艺、空间分布及其渊源等方面,指出在这看似"一统"的面貌下隐藏着细节差异,总结分布形态,分析来源与背景,追踪产地线索,认为其中部分来自成都、江苏、湖南等不同产地。从"蜀郡西工"铜器入手,本文探讨和展现了汉代大一统背景下,手工业管理及地方传统共同作用下汉代铜器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史志目录的著录格式、内部结构、著录项目的设置和著录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史志目录著录的沿革情况,并以大量的实例论证了史志目录在著录方面的发展脉络,是由汉代发轫之作的体例不精、著录简单到隋朝的体例精细、著录详细,然后又走向了唐、宋、明、清的体例不纯、著录简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2009年夏,笔者在山西屯留县东酪酴村东南发现了一块元代碑刻,未见于以往著录。该碑刻保存完好,圆形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碑身正背面均有文字,正面题"潞州屯留县崇仁乡李高管重修灵岲王庙记",碑阴镌刻村名人目等。本文简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碑文中的地震记录,为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二是碑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等,多可与附近同期墓葬出土的题记文字对读,为地方史志研究和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少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准确信息;三是碑文有关三嵕庙与羿神话传说的叙述,填补了三嵕庙祭祀羿神这一历史事实在元代史志资料中的阙如,这是三嵕神传说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襜褕”考     
"襜褕"是为数不多的见诸传世历史文献的汉代服饰名词,《说文》:"襜,衣蔽前,从衣,詹声。"《释名·释衣服》:"襜褕,言其襜襜宏裕也。"可见"襜褕"乃依据形制而命名的一种汉代服装,且根据史籍记载有"童容""褣""襜襦"等多种称谓。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不断增多及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汉代衣物疏中也屡见有关"襜褕"的记载,由此可见,"襜褕"在汉代已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服装。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世与出土文献,并结合出土考古实物与图像资料,全面考察汉代襜褕的命名、形制、材质及色彩、穿着等级及场合等方面问题,系统梳理了这种汉代服装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汉代其他见诸文献的服装称谓探讨有关汉代服装的命名特点,就服饰名物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略作思考。  相似文献   

7.
周旖 《图书与情报》2006,(4):106-112
文章从史志目录的著录格式、内部结构、著录项目的设置和著录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史志目录书目著录的沿革情况,并以大量的实例论证了史志目录在著录方面的发展脉络是由汉代发轫之作的体例不精、著录简单到隋朝的体例精细、著录详细,然后又走向了唐、宋、明、清的体例不纯、著录简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高柄深腹有盖豆是春秋战国时期海岱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礼器类型,其渊源及命名问题在学界多有争议。结合该地区商周时期的饮食文化传统以及相关青铜礼器的演变脉络和更替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自商代至战国时期,盖豆类铜器的形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命名也存在诸多时代和区域文化差异。春秋战国时期的盖豆应该是商周时期簋、敦类盛食器逐渐小型化、高足化的产物。簋、豆、锜、、登、敦等诸多铜器自名反映了簋、敦、豆等几种食器类型之间发展演变、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也反映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在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客观差异。  相似文献   

9.
限于史料问题,学界关于汉代私家藏书的研究仅从传世文献中获知一二,近些年汉墓中出土的简帛为汉代私家藏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和新史料。它不仅是对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更是研究汉代私家藏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饶增阳 《兰台世界》2013,(11):150-151
限于史料问题,学界关于汉代私家藏书的研究仅从传世文献中获知一二,近些年汉墓中出土的简帛为汉代私家藏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和新史料.它不仅是对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更是研究汉代私家藏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曾国之谜"即青铜器铭文中的曾国对应于传世文献中哪一个国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过去因为曾侯乙墓的发现,出现传世文献中的随国之地不见随国而只出土曾国青铜器的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曾国就是随国。近年来随大司马戈等随国青铜器的问世,特别是曾侯與编钟铭文等新材料的出现,主流观点认为这印证了"曾随合一"的认识。但实际上,新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传世文献记载的随地已经出现了随国青铜器,"曾随合一"已改变了当初假设的前提,持此说法还意味着应该重新去论证青铜器中的曾国就是青铜器中的随国。本文认为在青铜器铭文中,曾国和随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不仅这两个国家自己区分明确,楚国也对其明确区分,曾国和随国不是一个国家是很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古籍版本与古书画的人可能知道,在一些传世的或见于著录的古籍与古书画上会见到有缉熙殿的收藏图章。由于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很少,大家只知道这是南宋临安皇宫内的一处殿阁,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是新发现的重要的带铭青铜器。芮太子白鼎是一件春秋早期芮国青铜器,作器者芮太子白是芮国的重要人物,其所作铜器数量较多。曾伯宫父匜是一件春秋早期曾国青铜器,流口上端封闭,有立鸟钮的器盖,形制特殊;作器者曾伯宫父穆是曾国贵族,其所作铜器还有两件鬲。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的发现为春秋时期芮国和曾国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兔儿墩墓地是一处汉代墓地,该墓地经过多次下葬、封土,在地表形成了高大的土墩。2007年9月至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大邑县兔儿墩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0座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兔儿墩墓地形成过程及封土结构。其下层为西汉土坑墓,上层为东汉砖室墓,宋明时期又在汉墓封土上下葬。其中3座西汉土坑墓(M8-M10),均未被盗,出土了丰富的器物。陶器有罐、瓮、盆、豆、钵、釜、壶、盘、井、熏炉、鼎、盒等,铁器有釜、锸、削,铜器有带钩、环、车軎等,及200余枚半两、五铢钱。M8、M9时代大概为文景时期墓,属于西汉早期晚段;M10为武帝时期墓,属于西汉中期。兔儿墩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批西汉早期墓葬新资料,对于探讨汉代土墩墓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与宗室诗人裕瑞交往的两份文献《思元主人诗序》和《答豫亲王世子思元主人》均有袁枚亲笔手稿传世。本文通过分析这两件手稿,不仅新发现一首袁枚佚诗,而且根据手稿的内容和收藏状况,进一步对袁枚与裕瑞的交往加以考释,并对裕瑞一首悼亡诗的阐释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是写本文化研究的一个实例,期望以此来推动写本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2至2013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仪征市博物馆在仪征联营发掘了三座西汉墓葬(M11至M13),其中两座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部分随葬器物不存。三座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形制依次为一椁一棺一厢、一椁一棺三厢及一椁一棺四厢,随葬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各类遗物共计118件(组),种类丰富,工艺复杂,纹饰精美。随葬品中,成套的鼎、盒、壶、瓿组合釉陶器和木俑与1990年发掘的团山西汉早期墓风格相近,精美的彩绘漆笭床则是对战国时期楚文化的沿袭。M13一棺四厢的形制与较少随葬器物的共存不符合一般规律,或与墓主人生前身后变故有关。此次三座汉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汉代扬州地区漆木器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仪征庙山汉墓及其陪葬墓的分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相术由广泛流行走向成熟定型的时代,相书的编纂传写相当普遍。文章依据史志目录、敦煌文献,结合对其他传世文献的考察,对唐宋之际相书的著录、种类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全面认识唐宋社会文化,尤其是民间信仰与民众心理,提供一份独特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陕西档案》2013,(1):65-F0003
中国音乐史博物馆收藏有反映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系列音乐实物收藏品一千多件,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有骨哨、骨笛,有编磬、埙、编钟,有鼓、镜,还有乐俑及浮雕砖等。其中既有陶器、玉器、铜器、瓷器和木雕木器,也有书画、拓片、剪纸、皮影和Et杂用品等。展品全部以民族乐器为主题,每一件藏品都令人遐想着一段历史,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光芒。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传世的《诗本义》五种版本加以目验和评价,指出《四部丛刊》本存在的两个明显缺陷,据明抄本进行相关补足,并修正明刻本著录年代的讹误,由此系统梳理欧阳修《诗本义》现存版本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20.
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韦占年间,有关族氏铭文的搜集、著录、考释就已经开始。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族氏铭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宋人筚路蓝缕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