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莉 《新闻世界》2009,(4):103-104
《南方周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秉持着对现实清醒理性的认识和长久深远的思考,有艮知,记录真相,有健全的人文关怀和济世情怀。本文即围绕《南方周末》文化版的特色,讨论其传承社会文化功能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有记者节以来,各大新闻媒体的新闻理念都在发生或多或少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南方周末》历年记者节前后的新闻报道分析探讨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新闻本位、人文关怀以及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衍生的拆迁问题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框架理论下,将《南方周末》2000-2018年间的拆迁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情感基调、报道类型五个方面进行实证内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这一议题中的框架呈现进行了总结归纳。研究发现,《南方周末》在近十九年对拆迁事件的报道中遵循了有关框架的限定,这与其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同时也存在着框架的变动,这里涉及到的是与社会现实的密切互动。  相似文献   

4.
李梦龙 《新闻世界》2014,(7):257-259
伴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新闻媒体也逐年加大了对环境问题报道的力度。本文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2013-2014年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主要是冲突框架、责任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深刻挖掘真相的同时,体现了《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为研究国内其他媒体的环境新闻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雾霾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必然加大对环境新闻的报道力度,以唤起政府、企业、公众的觉醒,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环境问题,为驱赶雾霾、重现碧海蓝天出一份力.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促进了绿色新闻这一概念的传播.《南方周末》绿色版第一时间亮出“绿色新闻”的招牌,各大门户网站紧跟其后开办绿色频道,一些媒体也纷纷打出“绿色”旗号. 《南方周末》以绿色版为主要阵地,是国内首个将环境新闻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版面进行报道的报纸.自2009年创立以来,绿色版以多角度的内容设置和多方位的报道策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点.本文以《南方周末》2014年、2015年的绿色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报道策略的分析,探讨近年来环境新闻报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剧烈的社会转型变革中,中国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权利屡屡遭受侵害。网络的流行及新闻传播的市场化,致使诸多新闻报道盲目追求眼球效应和金钱利润,难以为其代言。《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坚持新闻专业化操作,用脚板丈量新闻的宽度和深度,用妙笔真实记录历史的真实和变动,追寻开掘真相,体现了《中国青年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宗旨,并诠释了新闻报道更需要人文社会关怀的媒体精神。本文就《特别报道》版面所体现的"人文社会关怀"及其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作出简要论述,呈现《特别报道》关注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在灾难性报道中挖掘人性美,真实记录历史,成为"人文社会关怀"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应具有品格和审美内涵.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在灾难新闻的传播实践中,有些媒体缘于物质利益的驱使,其报道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传播者的图片画面、文字说明和后期版面编排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方超  许洁 《今传媒》2016,(2):87-88
《南方周末》作为中国一份深具特色的新闻周报,不仅以负责任而见解独特的新闻报道为人称赞,其报纸本身刊载的广告也极具特色.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本文以2015年全年的《南方周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广告版面、广告类型等方面对2015年《南方周末》全年刊载的广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饶瑶 《新闻三昧》2008,(7):16-17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灾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刘雅 《新闻采编》2012,(3):11-13
新闻传媒在报道客观事实的时候,一定会在"人文"层面影响其受众。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灾难性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当前新闻报道中为什么需要"人文关怀"?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火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科技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占版面比例已上升到7.5%.晚报为1.9%,科技报为25.3%。其中,《农民日报》是党报中科技新闻占版面比例最大的,为14.6%,《人民日报》所占比例为10.2%:在4家全国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报纸中,《科学时报》平均每天的报道条数最多,其科技新闻占版面比例为22.9%。  相似文献   

13.
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报道一直比较突出.现在国家又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报道,结合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的实践经验,有如下问题是值得考虑和探讨的. 从文化新闻的表象中知道你要做什么 每天都有文化新闻,即便是传统文化领域,我们部门的邮箱里每天也会收到数十条记者的稿件,编辑不可能来一条登一条,如何选取材料,构建版面,再由每天的版面来构建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的文化理念?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大的传统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中渗透人文精神,重在体现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挖掘新闻现象的"人情味",呼唤人性的回归,发挥出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但当前的新闻报道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社会新闻缺乏人文关怀。本文简要阐述了社会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并提出将人文关怀融入社会新闻报道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意识当中,逐渐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不因受主观情感影响而使报道有失偏颇甚至被误导?没有人文关怀,新闻仿佛少了灵魂;而真实性缺失,新闻则没了生命。如何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是值得新闻人不断学习和探讨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黑洞照片面世可谓是2019年科技类的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各大媒体纷纷在4月9日至11日期间集中报道,融合多元化的报道手段,多角度展现黑洞照片相关议题,有效提升科技类新闻的内容传播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极大改变。碎片化阅读使得人们更加追求视觉化、娱乐化以及个性化的呈现内容。这一变化对科技新闻报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87篇有效新闻报道,引入议程设置理论解读《新京报》《澎湃新闻》《新华社》三家媒体对黑洞照片报道的议程构建模式。以此为例,探究"互联网+"时代,科技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与升级。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将科技类新闻报道归纳为"人文构建模式",即事件预热,制造群体期待;多角度选题满足不同需求;"两微一端+直播"形成议程共振;全媒体融合报道;最终希望达到有人情味的科技新闻报道议程。  相似文献   

17.
王小娟  王强 《今传媒》2010,18(9):60-61
SARS事件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了给今天的报纸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本文以《南方周末》为样本,运用周报的分析框架,通过大量新闻文本与报纸版面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研究《南方周末》在SARS事件期间的新闻报道特色,阐述其中的思维空间建构,认为其蕴涵着独特的新闻价值观与丰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轻点鼠标,海量新闻报道便会跃然眼前,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谁能更胜一筹吸引读者眼球?无疑,那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以其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新闻事件背后那鲜为人知的故事,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它关注百姓民生,关注社会新象,在揭示事件本身的实质和意义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其在新闻领域里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其他新闻报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价值一: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提起深度报道,不得不说《南方周末》。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然而在严峻的形势下,《南方周末》这一平面媒体为什么能顶住压力,屹立不倒,依旧为读者所青睐?  相似文献   

19.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2,(18):21-23
世界新闻业从诞生之初,就和政治密不可分.时政新闻更是其中和政治关联度最高的一个品种.考察这一新闻品类,最容易发现新闻报道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在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和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的版面上可得到鲜明的印证.本文以这两家媒体“时局”版的时政报道为例,管窥这一新闻品种的创新与局限.  相似文献   

20.
杨小兰  谭英 《新闻界》2008,(1):92-9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农民日报》两个特殊时期的农业科技新闻报道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这两个不同时期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设置、报道量、报道形式等的变化来比较分析《农民日报》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变迁和存在的问题等,以探明今后报纸媒介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与有效传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