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因此,教师应在课前预习中积极关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理解文本,自己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处理,从而让自主成为贯穿课前预习始终的主旋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关于“预习”的精辟论述,虽距今时日久远,但仍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其基本观点和具体做法,对当前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预习的根本意义
  叶老关于“预习”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精读指导举隅》《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两篇文章中。叶老认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于让他们自己动天君……”这些论述,讲的都是关于预习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贞虎 《辽宁教育》2014,(10):90-91
叶圣陶关于“预习”的精辟论述,虽距今时日久远,但仍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其基本观点和具体做法,对当前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明确预习的根本意义叶老关于“预习”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精读指导举隅》《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两篇文章中。叶老认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于让他们自己动天君……”这些论述,讲的都是关于预习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修国权 《黑河教育》2013,(1):68+71-68,71
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预习由学生实施指向学,预设由教师实施指向教。但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益处。通过预习,学生不但可以缩短学习差距,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会进一步思索;预习的时候不会没有困惑,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追  相似文献   

7.
预习,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的作用非同一般。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  相似文献   

8.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可以利用旧知解决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发现教材中通过自学仍未能理解的一些新知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抓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好途径。但学生的预习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的预习。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先出示预习提纲:(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怎样的?(2)如何进行通分?(3)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点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预习思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旧知来解决新知,促使知识内化,实现认知结构重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预习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适当的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可以为听课排除旧知识上的障碍,还可以发现新问题,确定听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前的培养应由浅入深,根据目标教学,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在预习中了解本章本节哪些是重点,那些是难点。通过预习,结合目标,知道该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就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带着预习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进入课堂,结合教师的讲解,对照学习,使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接受知识。通过这样一种自主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得轻松和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使他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去探索、求知、创新。在预习指导上,教师要指明前进的方向和路径,避免学生走弯路。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真正地发挥预习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学到方法?笔者认为:用问题带动学生预习,让学生围绕问题想,围绕问题说,根据问题操作,是一种好方法。现就第十册数学《约分》的预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约分》属概念和计算相结合的内容,学生对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较难理解,也是教学难点。教科书是用图形表示 ,并把它化简得出 ,再化简后得出 ,这样得出约分的概念。接着再教学例3,把 约分,揭示约分的方法。为了帮助理解知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让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①什么是最简分数…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发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去相信某种结论,相反,我们应教会他们通过活跃的思考去寻找最佳的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变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以提高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可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那么,让学生走上讲台,可以做哪些方面的事情呢?1汇报预习情况预习是学好教学的重要一环,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在预习过…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4.
成君平 《考试周刊》2014,(53):30-30
<正>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品《稻草人》中说的一段话窥见一斑:"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有很高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数理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尽管老师经常会要求同学们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及时复习。但是许多学生仅仅是把这个工作当成是任务敷衍了事,他们仅仅是把预习教案看着书本填一下,完全不动脑筋思考。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只能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按着老师的思路理解知识,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路和理解。还有一些学生做过的题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第三次遇到了还是错,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养成  相似文献   

16.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全文初探,整体感知,重点探讨课文1-8自然段教学目标: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有所收获基础上,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了解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等情况,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珍惜时光”这一深刻哲理。教学准备:教师:幻灯、电脑、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教学过程:一、全文初探(一)导入新课方案一: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谁先猜到:“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不长脚,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头”。学生可能猜…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  相似文献   

18.
一、注重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预习要求一般围绕以下内容要求学生:1.给课文标上序号;2.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陌生字词.消除阅读障碍:3.初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见解等;4.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打上问号;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20.
杜锦碧 《小学生》2010,(11):1-1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