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浩 《今传媒》2009,(9):58-59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报业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广播电视报现象.以刊登广播电视节目表为主的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这支报业新军虽起步较晚,却势如破竹,被业界称为一匹"黑马".至90年代中期,全国已有广电报270多家,发行量高达4200多万份.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电视报行业的鼎盛时期,当时《中国电视报》期发行量达到300多万份,省级广电报在几十万份至上百万左右,而地市级的广电报,很多也在10万份以上。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对手的挑战,虽然我国的电视业仍保持着良好态势,广电报却风光不再,许多报纸纷纷步入低谷。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报,主要是省级广播电视报的行业近来呈整体性弱势。北京广播电视报免费发行的失败,表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大的改变。据了解,全国范围内期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年广告额在500万元以上、还未亏损的广电报现在已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4.
宋玉冰 《新闻传播》2010,(2):113-113
近年来,许多城市广电报经营大幅下滑,四面楚歌。城市广电报还能否突出重围,再创辉煌?事实上,城市广电报的品牌形象曾经深入人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有220多家广电报,鼎盛时期发行量高达4200多万份,以其报道内容的独特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5.
刘毅 《声屏世界》2006,(9):46-47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广电报发行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局面。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约300家城市广电报中,发行量在20万份以上的只有极少数几家,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也不过十几家,大多数在二、三万份左右,有的甚至已经出现跌破1万份的现象,严峻的形势已严重影响到广告收入,使得相当一部分报社陷入了生存的危机。广电报发行量一落千丈的现实,逼着报社在积极应对改版、扩版的同时,思考着发行方式的转变。单一的“自办发行”和单一的“邮局包销”受到挑战广电报都是由各地的广播电视局主办,大多数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创刊之初正处…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支报业新军。在短短的20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00多家广电报,1998年期发行量达4000多万份,年广告收入达4亿多元,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广电报伴生于广播电视事业,它年青且稚气十足。广电报之所以  相似文献   

7.
今日的报业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中国是最大的报纸消费国,全国每日的报纸发行量大概在8500万份。全国340多家广播电视报,绝大多数在夹缝生存,日益边缘化。广播电视报曾经很好过,上世纪80年代始的20年间,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广播电视报在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一度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并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熟壮大,发行量稳步攀升。上世纪末以后,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滑。现在发行过百万的只有《中国电视报》了,大概250万份,但为此,中央电视台每年提供的补贴为3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8.
白锋 《新闻传播》2009,(8):81-8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媒体处于新兴阶段,广播电视报是人们获得资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报发展壮大起来.广播电视报是一份特殊的行业报.哈尔滨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曾经达到30万份.广受哈尔滨市读者的欢迎.在服务哈市市民声屏导视、生产生活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随着传媒格局的巨大变化.广电报在今天竞争激烈的传媒背景下.却处在一个很艰难的境地。全国约340家广电报.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已为数不多.而且远低于这一底线的报社仍在持续增加;20万份以上的更是只有少数几家;广告创收普遍出现大幅下降;入不敷出的广电报社不在少数。创新和改革已势在必行.不创新就只有坐以待毙。美国著名的节目导视类期刊《TV Guide》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替电视观众对节目预告进行梳理.并且按照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加以归纳.真正起到了电视指南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经营上,《TV Guide》买断了美国所有电视台的节目表,这被认为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种以收看、收听指南为主要功能的报纸,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盛极一时,但到了90年代末,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如今,广电报生存空间日益狭小,有的已经亏损经营,显示衰败端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节目预告不再是广电报垄断的"稀缺性资源",曾定位为广播电视的延伸与扩展平台的广播电视报,从上世纪90年代的巅峰状态走入低谷,地方广电报在读者规模、财政收入方面出现了普遍性滑坡。调整内容、读者构成及提供服务的方式,自然成为广电报的集体抉择。 2005年10月,《杭州广播电视报》进行了改版的初步尝试;一年不到,它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央视索福瑞读者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杭州广播电视报》的平均阅读率位居杭州各类周报  相似文献   

11.
李宁 《传媒》2006,(11):61-62
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的产物,广播电视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迅猛发展,鼎盛期全国有220多家广播电视报,发行量达4200多万份,以其报道内容的独特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媒介,由此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晚报、都市报和各种生活类报刊的兴起,广播电视报受到专业的限制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发行量骤减,广告大幅度滑坡,规模小的纷纷倒闭或被吞并,生存下来的也大多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而兴起,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85年,全国仅有46家广播电视报,其中省级广播电视报有二十余家,而城市广播电视报不足二十家,当时的城市电视台也不足五十家。到了1995年,全国计有电视台982家,有线台1202家,教育电视台941家。(据《文汇报》)相应地城市广播电视报也发展到200—300家。 城市广播电视报兴起,打破了省电视报的一统天下,一个省多的拥有城市电视报20多家,少的也有10余家。如某省广播电视报,1985年发行量曾突破130万份,而到了1995年,发行量只剩下了20-30万份;从地域上也相应缩小.原来几乎遍及全省各城镇,如今仅限于省城一带。 城市广播电视报迅速兴起,是有宏观经济基础和主观人为因素的。在经济基础相对贫乏的80年代,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应贫乏,人民群众的业余娱乐生活迫切需要这份报纸,因为那时候,每天晚饭后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是消磨在电视机前的。作为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作为电视台与观众间的桥梁和向导,广播电视报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13.
朱益寰 《视听界》2006,(5):96-96
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媒体资源重复、浪费等现象也十分严重。就拿广电报来说,全国上到中国电视报、中国广播报、中国教育电视报,中间是各省级电视报,下到各市级电视报,甚至县级电视报,共有近400家。其中每家都有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表、剧情,省级台的节目表和剧情,有很多内容是雷同、重复的,造成巨大浪费和同质化恶性竞争。广电报全国、省级、市级三级网络,只有纵向延伸,而无横向兼并,这种地方割据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1.资源重复,信息雷同,浪费严重。大量相同内容的多次刊登造成国家大量资金的浪费。2.不利于消费者选择购买。由…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应运而生的城市广播电视报(简称广电报),凭借创办之初的拳头产品——节目单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广大听众、观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好向导,它不仅在竞争激烈的报业队伍中站稳脚跟,而且十多年以来发行量一直在全国各地的各类报纸中名列前茅,并且创下辉煌的发行记录。前些年,有些省级广电报发行量超过百万份,有些省会城市的广电报发行量也多达三四十万份,有些地市级的广电报也有二三十万份之多。然而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5.
王保昌 《新闻知识》2006,(11):72-73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省级广电报出现了整体滑坡,其突出表现在经营上出现了所谓的“两低一高”现象,“两低”是指发行量降低,广告收入降低,“一高”是指生产报纸的成本(厚报带来的工资成本、采编成本、印刷成本自办发和成本等)增高。发行量降低,表现在订阅读者急剧下降,市场零售滞销,核心读者群日趋老龄化,各地市割据现象严重,绝大多数省级广电报由鼎盛时期的期发行量数十万、上百万份降跌至十万以下。广告收入也是以几何基数地下跌,多数广电报年广告营业额仅有一二百万元。“两低一高”造成了绝大多数省级广电报在经营上处于亏损和…  相似文献   

16.
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大多数创办或复刊于1979年前后,继而有地市级广播电视报的出现,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它曾经一度成为当时专业报中覆盖面最广、群众自费订阅率最高的报纸,在传递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报170多家,地市以上广播电视部门绝大多数办有广播电视报,且一般发行量在十几到几十万份之间,有十多家报纸甚至接近或超过了百万份,广播电视报当时的辉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已经成为亿万群众生活中难以割舍的“生活伴侣”,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有效的宣传媒体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1983年,全国只有40多家广播电视报,到目前为止,已飞速发展到160多家,期发量达4000多万份,读者达1亿以上。然而,浏览与全国各地交流的百多种广播电视报,发现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赵春红 《视听界》2009,(2):79-79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2009年初从全国300多家广播影视报刊社中评出了14家“全国知名品牌改革创新示范单位”,无锡广播电视报社入选。近年来,在广播电视报日渐寥落、顾影自怜的情形下.无锡广电报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整合资源,自主创新,积极探寻城市广电报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以影视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预告为特色的广播电视报问世以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报业竞争的加剧,广电报的信息资源不断被其他报纸及媒体所占用,致使其本身陷入了越来越被动的境地;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又让许多读者上网去了解影视动态与节目预告等内容,使广播电视报的特色愈加黯淡.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封面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争夺眼球的关键所在。无论是省级广电报,还是地市级广电报,都非常注重封面的设计。把今天的广播电视报放在一块,乍一看封面,影视明星、名主播、名主持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相对于以往的“节目单”式的广电报来说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这个个性至上的年代里如何创新,如何寻找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鹰潭广播电视报社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对报纸刊登封面人物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他们认为,同样是刊登人物的照片,突显特色、彰显个性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份主要发行于本地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