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深度报道的崛起除了时代背景与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外,也是报纸上“平面报道”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是终结式、孤立式、概念式的“平面报道”。“平面报道”对新闻事件采  相似文献   

2.
理论的鉴定与透视深度报道,这一新闻新品种是在新闻改革的大潮中被推上各种新闻媒介的前沿舞台的,它是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的。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社会框架政策氛围对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发现和报道当代中国及中国人在现今世界的各种态势,首先是一批中青年记者在深度报道领域内,通过思辨,从而找到了良好的表达方法。深度报道显露于报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的崛起除了时代背景与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外,也是报纸上“平面报道”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20世纪70、80年代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是终结式、孤立式、概念化的“平面报道”。“平面报道”对新闻事件采取的是简单照相的方式,割裂了事件本身的内在联系,冻结了事物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7,(24):118
在改革开放50年即将来临前夕,一本纵向回望50年新闻业实践轨迹、横向呈现多元化职业意识的深度报道新著《记者如何专业 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  相似文献   

5.
无论学界与业界对于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有多少种,但对于深度报道在新闻媒介竞争中的作用人们却是一致肯定的。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无论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内容本身都被贴上了"泛化"的标签,传播主体具有隐匿性、虚拟性以及双重性,而传播内容由于传播主客体的双重性会产生海量的浅表化和虚假性信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解释、调查、预测新闻事实的重要阵地,在新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克服新媒体时代碎片化表达缺陷的武器,打造融合性新闻深度报道,优化媒介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6.
一、两种“记者模式”新闻单位应按什么业务方向,培养什么样的记者?记者如何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等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从而成为有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的记者?我认为,为拓宽报道的广度与增强新闻时效,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功能,以及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增加新闻的份量,任何新闻单位都必须有两类记者:信息类记者,专题类记者。信息类记者,性格活泼,东奔西跑,似流星赶月,及时、准确地捕捉新的信息,其报道以快捷取  相似文献   

7.
增强记者的主体意识,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条件。所谓主体意识,就是记者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确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是报道主体与报道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诚然,作为报道客体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主体无疑要尊重客观事实;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既肯定客体的第一性,又注重记者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8.
当电视发展到了现场报道、现场直播这一步时,电视的传播优势就从报纸、广播等众多新闻媒介中充分显现出来。但是,要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它在素材的选择、报道结构等方面对报道的主体——记者有着严格的要求。一句话,电视记者要报道好现场,就要驾驭好现场。  相似文献   

9.
新闻策划涵义很广,狭义新闻策划是指在报道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媒介闯入事实,在事实中起主导作用,促成新闻事实的发生并予以报道。媒介在事实中起主导作用分两种情况,一是记者成为新闻事实的主体,报道记者的行踪,从而展现新闻事实的全貌;二是事实的主体不是记者,但媒介起组织策划作用,居主导地位。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媒介能否在新闻事实中起主导作用。若能,则新闻可以策划。新闻的本源是社会中真实、具体的事实,媒介和记者的活动也是社会的一部份,有关新闻媒介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等可以成为新闻事实。新闻策划就是媒介的…  相似文献   

10.
电视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利器,其常以深度调查、质疑精神和视觉冲击力,在传播过程中激起较大的社会反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批评报道深受群众欢迎,另一方面,记者采访受阻甚至被打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新闻单位被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1.
鞠靖 《新闻记者》2012,(1):68-73
本文以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深度报道记者交流形式的发端、功能、作用机理。作者认为,深度报道记者QQ群不仅仅是深度报道记者之间保持沟通和协作的工具,而且直接影响了深度报道的生产方式,重塑了深度报道记者在产业链中的身份,并且有可能成为构建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中国新闻界的1987年是“深度报道年”,那么,刚刚过去的1988年又何以名状?无疑,深度报道成为对中青年记者最有诱惑力和挑战性的品种,而且大有泛滥报刊之势。可是,这些仿佛一夜之间缀满枝头的理性之果,没有得到1987年下半年新闻界内外一致给予过的青睐,虽然它们的味道要浓郁得多,且更耐咀嚼。有人说深度报道给新闻媒介带来“超负荷”,是“理性的误区”。有人抱怨记者只顾“玩深沉”,让读者累得够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是当今各种新闻媒介激烈竞争的产物,是电视新闻面临的新的挑战,它标志着电视新闻由起步走向成熟,由浅层次报道走向深层报道的深刻变化。随着现实和形势的不断变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压力。如何做好这一领域的深度报道?如何让电视新闻的软肋变成强项?新的形势对我们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部门和记者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工作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该怎样评述,预测新闻界的发展趋势? 记者们在报道两会的同时纷纷关注着新闻界自身,这样,身在其中的我们反而难以评说了。读者们该会注意到,继十三大记者的活动成为热门题材后,这次两会期间,新闻媒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以异乎寻常的热忱与耐心,思考、考察、报道着新闻改革与新闻媒介自身。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各新闻媒介的报道也别出心裁地纷纷触及敏感点,表示出自己的意见,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思考,读者们亦在思考!综观新闻界的发展历程,其变化方式,往往是以报道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某一重大事件,而形成“突变”式的进展。虽然,这“突变”是日积月累而来,但却集中体现了新闻媒介现行体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与弱点,容易让人们借以预料新闻媒介的明天。  相似文献   

15.
作为电视调查报道中的典范《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至今,一直备受广大受众和学界的关注。关注该栏目深度报道的针砭时弊和作为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所表现出的新闻专业主义诉求及新闻媒介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思想启蒙功能。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从业者的职业意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大陆深度报道从业者为考察对象,以职业意识为问题切入点,采用深度访谈法,对36位深度报道记者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试图呈现当前深度报道从业者职业意识的差异特征,由此管窥大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现状.同时,兼对深度报道从业者所处的行业现状与生存境况进行整体描绘.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不同于一般平面式的事实罗列,更不是对新闻事实的浅尝辄止,应该是事实客体在记者主体意识统领下的深度反思,是新闻事实表象下更为深层的本质表达.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深度报道在揭示事物本质、挖掘新闻内涵时更加入了音响的呈现,从而使广播深度报道产生了独有的魅力,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优势.用“音响”打造“深度”,让听众进一步地准确理解新闻事实的内涵,使广播的深度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新闻价值得到有效挖掘,提高了新闻传播价值和广播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吴思佳 《青年记者》2006,(22):27-28
伴随着一些新的报道方式和思潮,如深度报道、新新闻主义的出现,纯客观报道模式受到一定冲击,一些记者开始在报道中有意识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主体身份,记者的行为和思想直接构成报道内容的一部分。这便是文中所要讨论的报道主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自我呈现”。为了使研究更为全面,这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20.
柴葳 《声屏世界》2003,(2):34-35
防性采访与彰显舆论监督功能的批评性报道一同勃兴的一种报道方式,应该说是新闻媒介自由权利在广度、深度上的一种延伸。本文的观点是,慎用隐性采访的报方式,从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两个方面加强对新闻媒介自由权利的合理制衡,既反对滥用隐性采访,也反对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