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教育经历了导向教育、无导向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 6 0年代开始实施的“无导向教育” ,使教育的使命与道德价值逐渐脱节 ,拉开了美国社会问题大灾难的序幕。美国各界在反思的基础上 ,开始把推展人格素质教育作为使社会与教育摆脱危机的策略。美国理论界认为 ,心情培养和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人格教育的完整内容 ,人格教育以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为基础 ,实施人格教育要坚持课堂授课与学校生活的统一 ,需要家庭、学校与广大社区的共同努力与携手配合。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国民人格素质低下和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忽视了对国民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格教育是中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一生掌教上庠,对传统凋敝导致的现代教育之苦感同身受。方家公认,理想中的"大学"本该是人格教育的场所,如今却岌岌可危沦为职业训练营,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教育处境仿佛一起落至"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状态。21世纪人文教育如有可能,即在"事实"与"价值"从两分迈向融合。儒家之学素有情性教育的传统,儒教某处程度即可称为性情之教。唐君毅之学精髓例以精神性格胜出,道德与性情是其哲学架构两端所系,人格教育在其教育理念居于核心地位。情性之教首要体现为主体感通能力的开显与强度,情性之教是人格教育的源头与基始。重温唐学无疑能为对治今日教育弊端提供具体可见细腻可行的参照与提撕。  相似文献   

4.
"美好教育"的提出合乎政治逻辑不言而喻,但我们还需追寻它的历史根源。近代浙江经亨颐主持的"人格教育派"触及教育的本质,旨在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追求的就是"美好教育"。"人格教育派"的核心人物是经亨颐,主要成员有夏丏尊、丰子恺、杨贤江、朱自清、朱光潜、匡互生、刘熏宇、刘叔琴等,其思想体系由"纯正教育""人格教育""爱的教育"三个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5.
韦剑 《高教论坛》2007,(2):164-165,F0003
人格教育曾于20世纪初在美国很受重视,但后来受到批判,被价值澄清等价值观教育取而代之。由于此类价值观教育的失败,80年代后人格教育又重新兴起。此次复兴的人格教育与以前的人格教育相比有一定的发展,更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本文对美国人格教育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其优缺点,使我国的道德教育得到一些启示,并力图对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6.
王刚 《陕西教育》2008,(7):92-92
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保护问题已备受各国所关注,与之相应的环保教育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培养学生的环保道德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培养具有“绿色道德、素质的绿色学生”,这是学校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批判反思:教育管理学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管理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纯粹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学科。这种认识遮蔽了教育管理学弥显珍贵的批判反思属性。教育管理学中的批判反思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常规型批判反思与创新型批判反思。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批判反思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学都亟待加强。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属性 ,既要求理论研究者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确立起教育管理的“批判观”和实践意识 ,也要求实际工作者对支配自身思想言行的内隐观念展开反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基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人性化和教育方式的反思,需要我们对教育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探寻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指南针”和“导航仅”。助人自助、阳光心灵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让教育回到健康和谐的原点,使得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助人自助的人格教育,让现代教育真正成为阳光心灵的素质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网络视域中的教育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舒志定 《教育科学》2002,18(5):45-49
网络已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张与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必须要看到网络对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需要讨论形成负面影响的根源是什么。本文以批判现代性的视野,反思了网络背景下教育的合法性问题,并阐明了教育困境问题的根源,为下一步探讨教育的转向提供了认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美育三个维度中感性教育是美育的基本意义,也是其根本特征。创造教育和人格教育是感性教育的展开,创造教育是美育的时代命题,人格教育是我国丰厚美育传统的现代传承。现代美育观是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基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关注受教育者人性的完满和身心健康,显示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谛。现代美育观历史性地充分肯定人的感性素养本身对人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性价值,由此生发出教育观念的崭新维度。现代美育观认为道德成长需要感性素养做基础,对提高人们对人道德成长规律的认识、提高德育成效具有深刻启示作用。现代美育观揭示了人的感性素养发展的特殊规律,丰富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认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美育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现代美育观对丰富和深化当下教育观念、克服工具理性对教育的消极影响、纠正教育实践的某些偏差,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汤蓉 《考试周刊》2011,(59):151-152
在中学历史道德和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健康人格培养方法和存在问题来论述现代教育中中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得出如下结论: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价值多元、道德多元、文化多元的大变革时代,判断力教育势在必行。多元化时代的判断力教育有三大问题有待阐释,分别为"什么是判断力教育""为什么提倡判断力教育"和"怎么开展判断力教育"。从哲学的角度对"判断力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和批判,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瓅  陈伟 《成人教育》2007,(9):11-12
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过分追求技术、忽视人的因素、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工具化倾向等问题。反思成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重视人的因素;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关注生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对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首次明确提出“物化”概念,认为物化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文章通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过程的工具化和物质化的反思,提倡教育应从重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教育属人的内在价值,回归到尊重教育属人的内在价值,使人的生命在教育中获得尊重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品德教育只可能使学生知其然、做其然,难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易使学生沦为道德奴才.道德理性教育重视"授人以渔",忽略"授人以鱼",难以使认知与行为一致.品德属于个性心理品质范畴,二者关系是:品德=人格品质+道德标准.现实中仅培养诚实、勇敢等品德内容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只是人格教育,真正的、培养道德主人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标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尼采把现代性视为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变体。他通过对柏拉图主义教育哲学的批判达到了对现代性教育的批判。他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教育所指向的真理和道德体系,是用逻辑手段虚构出来的道德化的世界本体。他主张通过彻底的虚无主义来根治虚无主义,把传统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重新肯定生命是最高的价值,从而在根源上彻底批判现代性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理论主张。著作有:《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国教育改造》等。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因拥有理想图景与制度维护、人生导向与价值评价、思想批判与道德教化、秩序稳定与社会和谐等功能而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类学科的政治特性,拥有不同于一般政治类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批判过往、反思时下、前瞻未来的学科,是创造性地认识人、理解人的学科,是将特殊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负载有机融合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对非实证事物的一种坚信态度和行为趋向,它最初与教育是一体的,但是随着西方哲学对神学和理性的批判,信仰逐渐从教育中失落,人愈加虚无化和工具化,社会愈加世俗化和私欲化。面对我国社会和教育现状,我们旨在从信仰的视角切入,探究信仰对于教育的知识、道德和审美发展的意义,从而为重建信仰教育、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提出积极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0.
奥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遗产和反思。从教育价值角度反思青年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我们认为大学生参与奥运服务,体现了较突出的实践教育价值、人格教育价值、社会教育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和国际主义教育价值,正是这些教育价值给大学教育理念和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留下了教育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