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朝是八股文与小说共同的繁荣时期,八股文作者在不断接触、阅读甚至创作小说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将小说因素融入八股文,并形成了游戏八股文一类。由于八股文作者的创作态度不同,存在无意渗透小说要素和以游戏态度写作八股文的区别,使游戏八股文蕴含的意旨和趣味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我国明清时期的各级学校教育中,八股文的训练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的,在各种学业考试中,八股文的程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和作答的方法。八股文是科举考试使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如同现代作文的议论文写作格式,有固定的写作结构,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由于规定了撰写程式,也就有了相对统一规范的阅卷标准。八股文的产生是随着考试内容的发展变化而确立的,其使用形式在当时是相对认同的,一方面实现了文体应用的功能,一方面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功能,为选拔优秀人才和整合教育资源曾发挥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5.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因功利驱动,日益形式化而丧失了生命力,但八股文不应为科举制度的腐化承担罪责。八股文的章法细密、结构严谨。从思维角度考察,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章法,是"原、反、正、推"思维脉络的结构体现。借鉴八股文的结构模式进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也为写作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文论家。过去,人们对王夫之文论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创新性方面,而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则几乎被忽略。王夫之主张入世的诗学观,而八股文是入世最直接最有力的文章体裁。《夕堂永日绪论》是王夫之文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八股文观的集中体现。王夫之将八股文与诗同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因而他所提倡的八股文亦是立意高卓、格调清新而且诗意盎然的八股文。王夫之认为,写作八股文的过程中,作者可以渐臻技与道相合的崇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但它并不等同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弊端不能成为否定八股文体合理性的理由。八股文的模式规范与认知的思维规律互为表里,它的结构安排极典型地体现出了论说文的思维模式。借鉴八股文模式的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为议论文写作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选拔人才所用的一种文体,是据儒家经书(“四书”、“五经”)立论,按固定格式写作的一种议论体散文。它集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惜自1902年八股文宣告寿终正寝后,很少有人问津此道;喜近几年它已引起一些学人的关注。 本刊1992年和1993年的第10期曾先后发过《八股文与高考》、《八股文与作文训练》两文。为满足广大读者了解、认识、鉴赏八股文的需要和青年学生写作议论文以资借鉴,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发文质兼备、言之有物的八股文,让读者一睹明清八股大家们“戴着镣铐跳舞”的风采,一览中国古代文化的奇景大观。  相似文献   

9.
但凡语文教师,都清楚文无定法,更深知公式化、模式化是写作的大忌。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写作教学中八股文死灰复燃。比如写议论文,本应是在对事物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阐述清、论述透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却常常用一张相同...  相似文献   

10.
写作教育一直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在明清时期,科举入仕作好八股文是当时文人学习写作的唯一目标。对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以及八股文的写作教育,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撰文研究。然而在此时期出现的与主流写作教育不相同的非主流写作教育思想并未被提及。本文将对明清时期非主流写作教育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戴震提出的“二气”说(本受之气、所资以养者之气)是他在本体论上超越前贤关于气论的独特创获,此论不仅深化了传统气化流行的宇宙观,而且使其新伦理思想获得了坚实的形上理论的支持。由本体论上“二气”的辩证统一关系到伦理观上理与欲、自然与必然、内与外等完美结合,再到认识论上凸显联结“二气”的“智”,体现了戴震哲学思想的严密性和整体美。  相似文献   

13.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相似文献   

14.
戴震的自由精神所建立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戴震将"人"这个概念作为其伦理思想建立的基础,他的情欲肯定论具有鲜明的"重生"的特征,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的天理人欲之辨。戴震认为,生活的价值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不能在追求道德价值的同时将生活与道德完全割裂开。  相似文献   

15.
戴震与朱熹同出于徽州,又各领时代风骚。程朱理学受到统治者和理学家的大力提倡,却遭到戴震的猛烈攻击。有人认为,戴震早期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晚年转而攻击理学,是忘本。我们在考察戴震评价朱熹的大量具体材料后认为,学界对戴震与朱熹理欲观的对立方面注意太多,未能看透戴震对朱熹的态度是真正地“批判与继承”,所以造成了学术理解上的视差和误读。戴震对朱熹的态度看似很矛盾,但只要抓住戴震治学“实事求是”、空所依傍的特点,就能理解其中原由。朱子对戴氏有深刻影响,戴震对朱熹有公允评价,并且态度始终如一。本文力求公正地看待其间的传承关系,从而纠正那些认为戴震思想有前后期的不同以及晚年竭力诋毁朱熹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相似文献   

17.
在充满“毛文体”的毛时代,民间写作因其无法压抑的个人表达欲望而存在于官方体制化写作之外。本文就这一阶段中民间写作的特殊性、类别表现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都昭示出"永远"的意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向。  相似文献   

19.
商务信函在国际商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写出成功的信函,在写作时应严格遵守并且灵活运用7"C"原则。其中,简洁、礼貌原则是极其重要的两个原则。本文通过详细的例证,阐释了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应该遵循的简洁、礼貌原则,进一步探讨和揭示了各自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