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2.
采访前的准备,是采访成败的一 个重要前提。但准备的核心、准备的灵魂是人,是了解与研究采访工作的对象。美国新闻记者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因此,采访的成败与否,关键也就在于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反之亦然。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到十三陵植树。开始问邓小平同志有什么感想,邓小平同志说:“我是来劳动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5.
做好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确保采访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也是第一环节,唯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详备,才能使采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精准的获取有价值、有分量的内容,这是采访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还需走好重要的一步棋,这就是准备工作。谈起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此话确是经验之谈。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使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这种调查研究必须接受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及办报宗旨的指导和制约,同时还要依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持续的工作毅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谓科学的思维方法,就包括新闻采访的逻辑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预测,预作准备。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对于采访成功与否关极大。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物质准备与精神准备,物质准备实际上是受精神准备指导、支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为了正确报道对象,并收集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那些单纯把采访看成“找例子”、抓材料的观点是不全面的。采访,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调查研究。它在方法上与其他调查研究有不少共同之处,但比其他调查研究更强调时效,因而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访问是采访的主要形式之一。访问之前需要做好准备。一般地说,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访问的成败,因此不容忽视。访问前  相似文献   

9.
刊中刊     
《视听界》1996,(5)
7月4日到6日,我有幸参加了淮阴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市、县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百村干户小康路”新闻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就我个人来说,至少有三点收获。1.成功的采访需要有充分的访前准备。7月2日,局领导通知我,将于后天参加“百村干户小康路”采访。我利用采访前两天的宝贵时间,做了三件案头准备工作:①翻阅省、  相似文献   

10.
新闻现场采访前应扎实准备、心中有数——"心至"要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及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症结;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理清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欲达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11.
谈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运用熊兴保以凌厉泼辣的采访风格著称于世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契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在采访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下面是她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法拉契一见邓小平就说:“明天是您的生日!”小平同志有些惊讶;“我的...  相似文献   

12.
被新闻界称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曾成功采访过30位政坛风云人物,她在采访前的大量准备和调查工作是她成功采访的神奇钥匙。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14.
崔云 《传媒》2015,(4):53-54
在采访过程中,对人物的专访常常是“重头戏”.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是关乎采访真实性及可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人物采访的成功. 做好访前准备 “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如是说.因此,人物专访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对被采访者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避免采访时问一些外行话.  相似文献   

15.
靳羽西同记者们在一起交谈去年7月27日至31日,著名美国《看东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一行5人到黑河采访。我作为跟随采访的记者之一,有机会看到了她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收益不浅。采访前的准备7月27目中午靳羽西一行从北安下火车,饭没吃,水没喝,接着就换乘汽车,直奔二龙山农场。稍休息一会,听了不到10分钟的情况介绍,就投入现场采访。她一针见血地问农场负责同志“你们赚钱吗?”“我们不盈利”,农场负责人回答。“这样政府就不喜欢你们喽!”“我们实行任期制,不称职就下去”。“OK”。次日,在五大连池没有听情况介绍,早晨5点80分,就投入了现场采访拍摄。并当着几百人的面,在翻花泉向疗养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得出来,靳羽西来访前是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她已经同被采访的单位很熟悉了。我问靳,您在这次采访前,都做了  相似文献   

16.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好,直接关系到采访效果,特别是企业报的记者,不仅需要考虑采访效果,还需要考虑企业宣传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来设置采访方向。只有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充分,采访成功的把握性才大,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龚昕 《声屏世界》2006,(12):33-33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电视采访,从前期准备、实施采访到后期制作,是一系列多维性的创作活动。结合自身体会,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采访的准备一次成功的访谈,有时功夫往往在访谈之外。采访的成功与否与采访前的案头准备成正比。准备做得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采访的效率越高,成功的把握就越大。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分析选题。访谈节目首先得有一个吸引观众的题材,因此,对选题进行详尽透彻的分析研究,从各个角度、侧面进行比较、筛选,确定采访要点,是采访准备的基础工作。具体操作时要考虑…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一县级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多年的采访经验告诉我,成功的采访,关键是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做细做足,往往关系到采访的成败与否。一些中外记者的采访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记者埃.利布林采访赛马骑术师阿卡罗时,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左脚的马镫比右脚的马镫高多少?”阿卡罗对这个内行的知情问题反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记者采访时常用和需要掌握的采访技巧包括: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当被采访人缺席时可以通过大量采访周边的人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其关键笔者认为,艺术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重中之重。采访提问的学问很大。总结六年来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巧妙掌握提问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写作的正常现象。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容易犯“重写轻采”的毛病。回想我初搞新闻写作时,就不大重视采访,把事情看得很简单,以为采访嘛就是走出去,看一看,问一问,搜集几个事例,把它笔录下来,然后就回到办公室匆忙执笔,关门“造”文。这样,虽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但仍难奏效,终究常常是逃不出夭折的结局。后来,我总结教训,自觉地实行“倒三七”,着力在“七分采”上下苦功。业余作者总是从“业”之“余”之中挤出时间搞采访的。就这,采访前我也要花时间作充分准备,它包括明确采访目的,熟悉采访对象,学习有关政策,准备一些问题,设计采访方案等。这样做就大大地提高了采访效率,减少采访的盲目性。另外,我还逐个研究每位访问对象的心理,提高访问的针对性。为了采写(杨苹莉搭拐杖读完高中》一文,我精心设计方案,先从侧面了解促使她带着伤残而不辍学的有关情况,又先后采访了该生读过书的两所学校以及其父母和弟妹。“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采访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给写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当晚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