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宝明 《寻根》2003,(2):35-37
说到“文字狱”,可能谈“字”色变者首先要数古代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所谓“仁人志士”了。其实,文字狱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远古的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时代,不可能有什么文字狱。试想,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祸”无法从口出,就更没有从“笔”出的道理。即是说,文字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的一种“恶之花”。汉字之美促进了中国灿烂文明的发展,可同时也应验了一句古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谓文字狱,《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  相似文献   

3.
汉字字形蕴藏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语言书写符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如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相似文献   

4.
庶人 《华夏文化》2009,(4):10-11
偶尔看到一张旧报纸,上面有一条消息,说2008年“两会”召开时,有政协委员建议以繁体字代替简化字,且有许多支持者。这些人支持的理由,据说是繁体字承裁着中国的“文化”,汉字简化以后,“文化”没了,令人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5.
汉字“龙”作为一种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体现了汉字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也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蕴涵。汉字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对“龙”的字形字意考证,可以看出“龙”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一种语言文字的社会使用现象,从避讳的内容上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敬的神灵、人物的名字不许随便用,二是对己不利的或受鄙视的人、物的名字也不能随便用。从形式上来说,它也包括两方面:一是语音避讳,二是汉字形体避讳。我们现在说的避讳多数是指语音避讳。语音避讳  相似文献   

7.
一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行为和民族心理的客观反映,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们的婚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一件大事,婚姻文化也自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北宋东京的婚姻文化进行些探讨,以便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方面开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国古代的婚俗,各地不同,各民族更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对婚程礼仪极为重视。俗语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宋时期,全国各地的婚俗也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汉字文化圈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字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化的民族与国家。汉字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本对化圈、汉字化圈进行了界说,对汉字的境内传播与境外传播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采诗 《寻根》2006,(3):120-125
原始之姓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中国人的姓又都是从父姓,即延续父亲的姓。这和当今日本人以及英、美人的姓(surname)大体上一样。然而,我们中国人最原始的姓,即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所说的“古者有本姓,有氏姓”的“本姓”,却和今天的情景恰恰相反,则是从母姓,即延续母亲的姓。这从“姓”的字形、字义、字音上,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姓,在金文中写作“生”;“生”就是姓的本字。由谁生的,即姓之本义。后来加了女字旁,更清楚地表明它的含义。而且姓的读音起初也读作“生”。《说文》释姓曰: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0.
陈德富 《寻根》2003,(3):96-99
汉字是表词文字体系中的幸运儿,在世界上的几种古老的表词文字体系大都已经死亡的惨淡背景下,汉字却一枝独秀,其奥妙何在呢?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曾经从汉语特点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过回答。他认为,汉字长寿是基于汉字适应汉语特点的原因:一是汉语的词根孤立性的语法结构,二是汉语的通过单音节词组合的方式进行的构词法,三是汉语存在大量读音相近的词素,四是中国存在着极不相同的地区方言。近几年,人们又总结了汉字所独有的许多长处,这当然也是其长寿的原因。而当代文字学家张玉金先生则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认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艺术形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北京大学设立书法研究会,率先倡导开设书法专科,其书法创作兼容并蓄,对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积极作用,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交流》2014,(2):37-37
《100个汉字认识中国》是2013年由中国文化部出品的“认识中国”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精选了100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文化的汉字,针对大多数不了解汉字的外国群体,简明扼要地对汉字的含义和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并辅以汉字字形的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古诗词举例,通过地道的英语和国际化的装帧设计,呈现给大家一本集学习、欣赏与收藏为一体的双语书籍。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历史可以最早上溯到原始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的古代典籍及后世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音乐活动记载和各种音乐器材。音乐是生活的艺术化。研究古音古乐,可以了解古人对社会存在进行艺术抽象的风格,进而从音乐层面客观生动地透视古代历史;研究古音乐,更可以继承古代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田君 《寻根》2011,(4):4-6
文字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分析“礼”的字源,可以为探讨礼乐文化的起源提供有益的帮助。《说文解字》中有“稚,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置,璺亦声”,释“礼”为“履”。笔者将从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简要论证,透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汉字,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是以描绘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创制。人是活动的主体,人形则是文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形不仅可以用来描绘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也可以具有抽象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国的读者一看到“莎士比亚”这四个字,就知道他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但当提到下列名字时,知道者就很少了。如“舌克斯毕”,“沙斯皮耳”,“筛斯比耳”,“莎基斯庇尔”,“索士比尔”,“夏克思芘尔”,“希哀苦皮阿”,“叶斯壁”,“沙克皮尔”和“狭斯丕尔”。这些名字都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书籍中出现的Shakespeare的汉语译名。译名之所以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译者对汉字的发音及翻译人名的技巧的掌握不同所致。至于“莎士比亚”这个译名是否译得得当,另当别论。从这个例子看。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8.
说“豫”     
詹金明 《寻根》2012,(5):8-10
“豫”字,或云本义乃是一人手牵大象之意;或云即是“予”和“象”相合,表示“大象前伸鼻子”,本义为大象伸鼻;或云字中“予”之构形源自男性的性行为,两旁结体,以分类特指的方式,表示发情后狂怒不巳的公象……如此图说汉字,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对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一知半解,没有实事求是地从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轨迹着手,凭空臆测,不仅曲解汉字之本义,也影响着我们对汉字的正确认识。所以,考究汉字本义在此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看待传统伦理道德反观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国古代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自商周时期殷王盘庚告诫其臣民:“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伦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14,(12):81-84
锦书传情,遥寄中国。家国情怀,是中国人赓续绵延的文化基因。汉字里,“国”与“家”连在一起,构成“国家”。诗词中,千秋家国梦是永不褪色的主题。为庆祝新中国65周年,我国14位驻外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纷纷致信祖国,讲述各自思乡情怀。其讲述或深长浑厚,或细水漫流,或扣人心弦,无一不深深勾连我们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此,本刊以连载形式陆续登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