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状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寻根》2005,(3):13-16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一甲第一名。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  相似文献   

2.
何建木 《寻根》2012,(3):74-83
徽州是程朱桑梓乡邦,也是宋明理学渊源之所在。明清两代徽州人才辈出,产生了大量进士举人,成为中国科举文教事业最繁盛区域,被视为“东南邹鲁”。宋明以来婺源一邑在科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徽州府各县一直排名最前列。唐代婺源即有胡学等考中进士。宋代婺源县具有科举功名者多达288人,位列徽州府第一,宋代婺源县学人所创造的学术著作也位列徽州府第一。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的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是,据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909名进士。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颠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的显著特征。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认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是宋朝文官政治、科举完善、文风转变等大环境,以及当时眉山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等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和眉山学子发愤好学也是眉山进士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今天,我们要借鉴宋时眉山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文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九·一八"事变后,大量日本人口移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的基础.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东北的统治.也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今天天气欠佳,便无心出游.于是进入书房,泡上一杯香茗,打开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考试为唐代士子入仕之正途,然士族凭借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考试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因此进士考试一方面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孔道,而另一方面亦存在时代局限。进士考试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武举制度管益农武举制度的创立中国的科举制度,发端于隋代。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第一页。武举作为科举之一目,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据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记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  相似文献   

9.
布儒 《华夏文化》2013,(1):47-48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1300年间(605—1905),科举产生的进士将近10万人,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明清两朝,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50万人,把童生计算在内,则以100万计。科举废除后,除了部分年轻者选择进入新学堂或留学外,  相似文献   

10.
游修龄 《寻根》2004,(2):38-4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孔子的名言不但国内人人皆知,就是外国人接待中国宾客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话,增加了彼此友好的气氛.  相似文献   

11.
刘涛 《寻根》2021,(2):133-140
卢经,字乔权,号得一,天启进士,官至巡按,乾隆《福建通志》有传,影响至今.本文将围绕卢经的籍贯问题,搜集新旧地方志、文集、墓志,结合田野考察,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4.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的八年间,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空前的"学术自由"盛况,不仅涌现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还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本文主要探求当年出现"学术自由"盛况的成因:由于中国的近代大学是仿效西方而建,大学校长多由留学归国的传统士人担任,西方大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在抗战前已成为三校的办学理念;中国知识分子本身也具有自由独立的学术传统,他们以学术创造为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还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等人也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层面来阐释学术自由,有效地调适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了西南联大师生进行学术创造的共同价值认可,演化为一种优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刘昱午 《寻根》2006,(3):92-97
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1400万英镑,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也因此在国内外收藏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凸显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巨大感染力,使原本就非常红火的元青花的讨论和研究更为瞩目.笔者不揣冒昧,现就“鬼谷子下山”图罐主题纹饰的有关问题谈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远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状元的称谓曾在科举时代广为流传,即使在科举制度早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一“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不过与科举制度无关。“状元之目,始自辟召。”辟召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辟召有时需要举状,这时的状元仅仅表示状中有名,取得荐举之意,每个被辟召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自唐至元,状元逐渐被用来称呼科举取士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对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这样往往一榜中有好几个状元,而进士第一名往往…  相似文献   

17.
“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巴蜀文化通史·哲学思想卷>、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四川省朱熹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巴蜀哲学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7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9.
汉字字形蕴藏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语言书写符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如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相似文献   

20.
张西平 《寻根》2021,(3):132-134
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四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发展最快的一门学问.从1979年孙越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出版"国外研究中国丛书"起,这个研究发展之快令人吃惊.记得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中国学研究所并出版《国外中国学研究》第一辑时,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说:"当我最初听到四川外语学院成立一个国外中国学研究所的时候,颇为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