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小议     
"文化"一词是人们最喜爱应用的一个词语,有的人由于不知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社会上无论出现了什么事物都冠以文化,以示文明高雅,这种现象谓之"泛文化"(又叫伪文化).伪文化之泛滥与社会上的庸俗、媚俗、鄙俗和恶俗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周放 《寻根》2007,(3):41-45
世界文化是在东西方不同民族长期互相交往中形成的。这在东西方语文各有不同的“中国”名称而语词却同出一源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印证。对于“中国”一词的外文译名出于同一词源,学术界争议并不大;至今依然无法做定论的问题是,这个词源究竟确指什么?就阿拉伯语“中国”一词而言,“隋尼”(Sīn)究竟是对中国地名或朝代名称(秦或隋)的音译,还是对中国特产(丝、瓷、茶、粳等)名称的中国发音的模拟?  相似文献   

3.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4.
刘畅 《世界文化》2012,(1):44-46
一次,向韩国学生们询问何为韩国的“恨文化”。学生小宋说,老师,你知道吗.韩国不仅有“恨文化”,还有“兴文化”.“恨文化”是表达我们民族复杂的悲愤压抑的情绪,而“兴文化”则是表达,我们热情奔放的精神。这是第—次听到“兴文化”这个词,一向对概念十分敏感的我不由得十分好奇,就进一步问道.你能说说究竟什么是“兴文化”吗?  相似文献   

5.
野鹤 《东方文化》2002,(5):120-122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化的再次大规模引进,“反思”这个舶来词不但时髦过一阵,而且似乎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反省”,成了社会上的通用语。却很少有人晓得,“反思”与“反省”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7.
宋德发 《世界文化》2008,(11):44-45
Venerable背后的故事 英文Venerable,意为德高望重的,其词源是Venus,即罗马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维纳斯在希腊神话中名为阿弗洛狄忒——Aphmdite,其本意为肉欲。因此,Venerable这个词传递出多种文化信息。首先,爱情在古希腊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们看来,恋爱的人是“德高望重”的,而不恋爱的人则是“不得好死”的,比如阿都尼斯因为拒绝爱神的求爱,被一头野牛活活顶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规范和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大庆市的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三年来一直坚持“求实、创新”的原则,在文化市场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在对娱乐场所和网吧的管理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的“无盗版示范活动”、“文明经营示范店活动”,对电子游戏机及电路版加贴纺伪标识的“一机、一版、一证”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曲彦斌 《寻根》2013,(1):93-98
唐代李商隐的《义山杂纂》中,“入境问风俗”被视为“有智能”;“入境不顺风仪”则是“不达时宜”。其所本,则是《礼记·曲礼上》“入竞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古训。文化是个复杂的事物,尤其是处于深层结构层面的底层文化或说是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0.
素有“塞上明珠”美称的湖城银川,绿色覆盖,碧波涟漪。“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特色景观,风格迥异……令到此观光者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11.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12.
严冬 《华夏文化》2012,(2):52-53
晚清时期有一批知名学者,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口号,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被称为国粹派。  相似文献   

13.
刘燕歌 《寻根》2009,(5):39-42
亘古至今,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读《诗经》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如“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大雅·假乐》)、“克诬克祀,以弗无子”(《大雅·生民》)等,都是希求子孙昌盛、瓜瓞绵绵的祈祝之词。古代隆重热闹的诞子礼俗便是这一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百科全书》中关于“图腾”一词的解释为:“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于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源于原始氏族迷信的象征,也是氏族部落或群体区别于其他部落或群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小资”是时下一个让国人耳熟能详的词。其定义,可以从月收入上划分,也可以从交友圈上界定;可以通过他或她读的杂志、经常谈论的话题上鉴别,也可以通过是否经常光顾咖啡馆、是否隔三差五地喝葡萄酒等生活习惯上看出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舞弄墨的“小资”;有兴喝酒,无聊作画也可以是“小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迎接21世纪高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倡导的学说。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因素、现在和未来。既要看到我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传统,要使之发扬光大;也要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萃,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必须大力倡导“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官子”是一个重要的围棋术语。懂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的实战进程共分为三个步骤:布局、中盘、官子。“官子”又称为“收官”,前者系名词,后者系动词。“收官”一词在新闻媒体上使用频率不低,主要用于“收官之战”这一固定词组中,意为“最后的战斗”;但“官子”一词仅见于围棋报刊书籍。  相似文献   

19.
陈跃 《华夏文化》2008,(3):58-59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石头从作为使用工具到作为欣赏对象,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奇石作为石中奇品、珍品,以奇特的形态、变幻的纹理、丰富的色彩、相映成趣的图案以及形体各异的特点而深博人们珍爱。中国的奇石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道色彩绚丽的风景。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灵璧奇石愈益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化”,本身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而所谓的“创新”.其本意泛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纵观“文化创新”,笔者的理解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已创造的精神财富.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群众文化这个角度而言,要创新就得要了解群众文化所涵养的范围.这就是社会上所从事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体育、娱乐游艺等各个方面。在干禧年伊始.我们来探讨如何搞好“文化创新”这个议题,笔者认为似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