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状况,探讨其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民族及年级差异,为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边疆民族地区3所乡镇小学的81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处于正常值范围,躯体外貌维度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0.05);留守男生在躯体外貌、焦虑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女生,在行为维度上得分低于留守女生(P <0.05);汉族留守儿童在躯体外貌、合群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白、彝、傈僳族少数民族留守儿童(P <0.05);六年级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最好,五年级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最差。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状况总体良好,少数民族以及五年级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结合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这里主要针对小学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的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应该从实际出发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平台,积极利用通信网络实现亲情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以及及时关爱思想行为出现偏差的留守儿童,希望对于今后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雷丹 《教书育人》2012,(35):14-15
我校虽然是一所地处县城腹地的小学,但留守学生仍然特别多。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困扰着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构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的多维空间,让留守儿童与阳光同行。  相似文献   

4.
在"问题范式"下,留守儿童研究所呈现出的结果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与社会化均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他们几乎成了各种"问题"的集大成者,其受教育权、心理健康权、发展权等"权利"均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问题范式"下的既有留守儿童研究目前已经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如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均高度重复。研究留守儿童的分代及其差异可以拓宽"问题范式"的研究空间。第二代留守儿童的出现及其不同于第一代留守儿童的新的特征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以及社会支持、自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根据研究结果,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村的留守儿童户外空间设计为例,分析了乡村户外活动环境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在乡村景观的背景下,提出了注重地域性、强调引导性、增加趣味性、突出生态性、提高观赏性的留守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结合案例,从总体布局、景观节点和植物设计3个方面对设计策略进行体现.研究可为留守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比较广泛,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产物,其家庭环境的缺失引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被称为潜在的问题儿童,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对其特殊性,以及引发问题的根源性有一个认识。即,首先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各层次的需要看我们作为一个人的需要,然后,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现实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从生理上缺乏型的需要到心理上成长型的需要,在一一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继而在我国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主要指的是入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其他儿童。本文主要从多种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我国客观实际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各种措施,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具体对策,进而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从留守儿童的成长方式、特点,以及由此对其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方面分析,提出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建立更为科学系统化的管理系统,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以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上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文化、年级、学校与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关系密切;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他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留守在家,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管,这就是留守儿童.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家长、心理健康、法制教育以及温馨班级方面论述了怎样关爱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2.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疏于监管、缺乏关爱,极易造成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严重问题。为此,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国家顶层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师是留守儿童最亲密的接触者,更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琐事,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从长远意义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近年来,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上涨趋势。基于这一背景,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心理问题等方面,对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展开调查。结合地方特点,就改善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以期践行两会精神,关注留守儿童,实现社会公平,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中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有1个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基本情感的不满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愈加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实地调研,从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远程教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知识的获取等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和其他的一些因素,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一些不良习惯与行为,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急需得到强化。特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一些不良现状提出了一些情感教育策略,希望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视角,分析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类型及其监护的效度以及家庭监护缺失的危害,有助于提升家庭监护意识,确保家庭监护职责切实得到贯彻和落实,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合力,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农民工的流动形成了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着情感缺失、情感受到障碍以及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留守儿童道德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亲子关系的失调和道德情感的变异、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与道德观念的混乱。对此,应该从法律、制度层面去解决。通过教师爱的教育以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的学校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施以正确的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因为家长同时外出或是有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的儿童叫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需要有人照顾并且处在上小学或初中的年龄。留守儿童是现阶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产物,是这一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曾经有专家说,因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家庭环境对其教育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有这些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还有一些心理变化……为了让留守儿童可以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使其不会因为自身环境有心理扭曲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如:家庭、学校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9,(2):10-13
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催生出的一个群体,他们艰难的生活现状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重点介绍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成因,并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路径做出深入探讨,提出从建立中长期介入策略、完善学校教育政策、协调经济发展以及支持家庭等方法上解决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留守儿童孤独感和自我意识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和自我意识量表对江西省450名留守儿童施测,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呈现出是否与别的兄弟姐妹在一起以及和谁生活在一起的显著差异。与别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以及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孤独感都更低;(2)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年级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六年级的留守儿童比五年级自我意识更高,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比独生子女更高;(3)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自我意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即自我意识越高,孤独感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