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赋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有两篇序,一为余寅作,一为程涓作。范槲《蜀都赋》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详细的注释。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论赋与《文选》赋分类定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心雕龙》不是影响《文选》赋分类和选赋定篇的唯一作品,但它是影响《文选》赋分类及选赋的较直接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其影响不能估计太高,但也不能估计太低。《文选》赋分类定篇与《文心雕龙》论赋在“原始表末”、“释名章义”、“别体分类”与“选文定篇”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同或相异之处。其相同处表明刘勰与萧统赋学观上有一致的地方及刘勰对萧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不同则表明二人赋学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司马相如《大人赋》之题,“大人”并非专指帝王,而是指得道之人。今观《大人赋》内容.可知其叙写的是大人由求仙而至得道的精神历程。再结合《史记》所述司马相如的一生的政治遭际对其心理的影响,可以认为《大人赋》是一篇从传统的“悲士不遇”的主题中游离出来的游仙兼思玄作品。  相似文献   

4.
启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尤其是对于满族文化的了解,为新中国出版的《红楼梦》作了第一个注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红楼梦》的读者,也为以后的《红楼梦》新的注释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功先生对于《红楼梦》注释的开创性工作,其视注释为学术的严谨态度,乃至对于曹雪芹文物、《红楼梦》版本的鉴定和所做的其他研究,影响熏陶了当代众多《红楼梦》的学人,在《红楼梦》的流传史和红学的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石鼓文》作于春秋早期的秦文公时代 ,而勒刻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之间 ,可视为风格接近《小雅》的《秦风》逸诗之一。我们依据《石鼓文》的语言材料及《左传》、《国语》中大量《诗经》引文可证明《诗经》及《诗经》中大量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为《毛诗序》应为东汉学者在名教要求下杂抄、改造今文家言的产物 ,前人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是应予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批评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伊斯批评,或者说乔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甚至一份产业,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可与莎士比亚批评,即莎学,等量齐观。了解乔学对于乔伊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乔学可大体上从一般性批评、《尤利西斯》之前的批评、《尤利西斯》批评、《芬尼根守灵夜》批评作总体考察。这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一般性批评注重作家作品总体,大略包括读解性、评传性、批评性文字三大类;《尤利西斯》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恶评到好评、从茫然不解到深入研究的曲折历程;《守灵夜》批评或以读解为侧重,或以批评为重点,与《尤利西斯》批评一起构成乔学中的双璧。  相似文献   

8.
姚鼐《古文辞类纂》对辞赋文体的认定与选录,“一以《汉略》为法”,并非盲目的尊古复古,而是辞赋辨体观念一种螺旋式的复归与提升;在认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关赋体界定的同时,又力图概括出散体文赋的体裁特征,为赋体界定寻找内在依据。姚鼐评选辞赋中所体现出的辞赋观念,为现代的辞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在古文选本中将辞赋作为重要的一体进行选录,也可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姚鼐古文理论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
洛阳纸贵     
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西晋武帝时青年诗人左思博览文史、才思敏捷,所作《三都赋》备受张载、张华等名家赞赏,都邑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的纸价因而贵起来。“三都”即三国时魏都邺中、蜀都益州和吴都建业,《三都赋》即《魏都赋》、《蜀都赋》和《吴都赋》的总称。左赋铺锦列绣,繁雕重刻,是继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之后辞赋体的重要代表作。现在常用“洛阳纸贵”一词来形容著作享有盛誉,或是风行一时,流传广泛。如《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薰伯,非不洛阳纸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情况及主要的研究形式。作者认为,明代《世说新语》的代表为王世懋和何良俊。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对《世说新语》的研究观点,确立了《世说新语》三十六门类叙事的体例规范;使正文与注的相互响应与补充成为《世说新语》类拟、续之作的典范;提出了对叙述文辞与所叙内容合乎社会规范的统一的关注。对《世说新语》的传播和明清的《世说新语》拟续之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杜诗学史上,明末王嗣奭的《杜臆》占有重要地位。《杜臆》选择高崇兰编,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为底本,内中原因体现了杜诗接受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林纾除在翻译、古文等方面成就斐然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较深造诣。综观林纾主要的诗作及诗论,可以发现,在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借鉴方面,杜甫对其影响甚深。这种影响,贯穿于林纾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体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通、诗歌写作手法上的学习及诗歌理论的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苏颋入蜀考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先后两次入蜀。首次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春入蜀,于本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第二次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入蜀,于次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两次入蜀路线大致相同,皆由长安向西到宝鸡,再南向汉中入广元进入蜀中。  相似文献   

14.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座丰碑的树立首功当推韩愈。旧来对韩愈论李、杜的讨论,囿于《旧唐书.杜甫传》提出的所谓“李杜优劣论”,仅定位于韩愈于李、杜不分先后优劣。通过对这一曲解的辨证,可以纠正前人对韩愈论李、杜名篇《调张籍》内容的误解及编年错误,揭示韩愈论李、杜意在提倡学习李、杜诗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以变革大历以来回避现实而少意气的优游和平诗风的要旨,以及韩愈奠定后世以李、杜诗为典范的诗学传统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杜甫“行”诗,从篇章到句式改变了初唐歌行的体调特征,独构新格。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歌舞大曲盛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对音乐的敏感与对“乐府“传统的弘扬,杜甫创作“行”诗,内容上追踪汉魏行曲歌辞讽刺时事的美刺功能,结构上借鉴歌舞大曲多解组合以及行曲“简单而刚健明快”的特点,达到了声律与情感的契合。可以说正是杜甫充分吸收当代歌舞大曲的结构特质与音乐风格,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结构了富于魅力的“行”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从而为他在诗体发展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杜诗注解摘参》是清中期宁锜的论杜专著。该书体例独特,既论杜诗,亦论杜注。其论杜诗具有鲜明的反穿凿倾向,具体体现在反对视杜诗为"预言",以考辨法、诗证法、"气""势"论评杜以及谨严的为学态度上。书中的评论涉及历代杜诗注解,但主要是对《杜诗详注》和《读杜心解》的吸收与批评。《杜诗注解摘参》对清代杜诗学研究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次公是宋代杜甫研究用功极深的学者。他研究的项目非常广,而注和解品位最高。其注解建立在对杜诗烂熟于心、融汇贯通之上,广泛搜集典籍和口语资料,透辟分析,有时还融入考证,故其注解总是妥贴、精细、笃实。其注解发明尤多,匡正前人研究的错误也非常多。综合品评,赵次公的《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是杜甫学史上早期的百万字的伟大研究著作,赵次公是杜甫学史上注和解成就最大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在杜甫批评史上,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一部重要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的民族传统,以心解心,以心会心,以心传心,确立了杜甫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批评范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好诗当以心解之,浦起龙把握住了杜诗的主骨和血脉,深得杜诗风神。  相似文献   

19.
旧有的隐逸文化和唐代特殊的隐逸风尚为杜甫的隐逸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杜甫人生的主要方向,道家的隐逸情怀是辅助其思想成熟的工具。在其一生中,间接性的贯穿着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情怀调节了诗人困顿时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杜甫在诗艺上重复知变,在继承《诗经》、.《楚辞》、乐府传统的同时,吸收《文选》的艺术经验与齐梁诗人的优长,引入重意的义理内含,以变中有复的创新精神和超前的思想与创作实践,总结出转益多师,诗清立意新的创作理论,为后世诗的发展开辟了新径.本文着重从杜甫变中有复的创新精神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