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10年12月31日,作家史铁生逝世。史铁生逝世后,中国文坛、文学研究者和读者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仅2011年一年间,怀念类和研究类文章数量就达到了数百篇。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标题中含有"史铁生"的文章来看,其核心或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生命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史铁生及其创作的价值已不局限于文字,更在于其文字所传达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已突破了个体命运的迷思,形成了对生命体验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堂要通过构建深厚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阅历来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通过对"灵魂""伦理""价值"的深度挖掘来实现学生"深度发展"。本节课旨在通过品味充满抒情意味的语言,体会史铁生的心路历程,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领悟"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3.
<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他本人在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能成为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生命中肯定遇到过不少贵人。我们来说说史铁生生命中的两个贵人。第一位,大家肯定已经猜到了,对,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极度张扬,艺术审美性则遭到了空前的集体性忽视。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品因对政治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沦为粗陋不堪的标语口号;艺术性的缺失更使人觉得"革命文学"实乃"革了文学的命"。  相似文献   

5.
陈彦米 《师道》2014,(9):56-56
这是一篇纪念文章,王开岭把它编在心灵美学卷里。而我,在这年节打开了它。 本来,王开岭与史铁生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王开岭体验到了他的心境,对他怀有了敬意与亲切,因此,即使是在大过年的,"我"(王开岭)还是会为他的过世感到"空荡,陌生"——毕竟也与他“相识”甚久了,在地坛里。  相似文献   

6.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7.
叶立文的新著《史铁生评传》,在时空交错的叙事构架之下,客观地呈现传主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同时进入到史铁生复杂的灵魂世界中,探讨他留给当代文坛宝贵的文学遗产。将"评"和"传"水乳交融,使得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与文学作品评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不仅精准地陈述史铁生的现实世界,而且进一步剖析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完整地描绘史铁生的灵魂肖像。既有深刻的解读和动态的探讨,也不乏以作者自身为指南的文学创造,从而彰显了充分的学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城市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到90年代成为叙事文学的主流。其叙事立场发生了从主体性到个人化的改变。城市文学叙事立场的发展变化除了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影响以外,城市文学创作实践文化选择和作家自我意识的改变主导了不同时代"人与城市"不一样的想象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它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学人文传统主要源头之一。自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文学现象,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流派更迭、思潮相继的发展模式。这些思潮流派的深层始终蕴含和贯穿着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说到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们想到的首先是他的残疾。他是一位坚持写作的残疾作家。在20多岁的时候,双腿忽然瘫痪,后来开始写作。从1983年他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至2007年他本人获第三届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日子里,史铁生依然坚持写作,用一大摞沉甸甸的作品记录了生命的流转。这是已往日子的一个见证,也是一种最有意义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焦兵新 《教师》2011,(5):128-128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他在"写作之夜",力图追寻人生的终极所在,思考关于苦难、生命、死亡、活着、爱、宗教、孤独、残疾、爱情等问题,深入传达他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生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这样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正是对人类"存在"不断地勘探与呈现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2.
"五四"是一个呼唤"人"的时代,胡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梁实秋等在文学创作中都曾旗帜鲜明地举起人道主义大旗。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活跃背景下,文学中的人性、人情、人道主义思潮崭露头角,但不久就受到猛烈的批评。20世纪70~80年代,文艺界再次提及"十七年文学"期间曾讨论过的"共鸣说"、"真实说"和"价值说"等,从不同角度为文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立论。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精神的冲突和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理论界开展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文学,包括"鲁迅文学奖"等在内,都属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没有更广泛群众(包括大中学生,特别是文学青年)的参与、评说,那无疑是一个缺憾!本文即文科大学生们对刚刚尘埃落定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的五位作家五部获奖作品的一个简要评论:贾平凹的"文化关怀",史铁生的"终极砥问",李存葆的"磅礴大气",素素的"且行且吟",鄢烈山的"嬉笑怒骂",皆成就了他们散文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4.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5.
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仁"的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到了晚清,觉醒的知识分子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思想体系的合法性。在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冲击下,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思想体系开始瓦解,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启蒙思想体系迅速建立。由于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以梁启超和鲁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分别选择从"立群"和"立人"两条不同的路径出发,去承担文学启蒙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6.
诠释超越     
什么是超越?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两条腿残废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鼓起勇气开始写作,用写作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力量。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寄出稿件,一次次地失望,但这并没有减少他的一丁点勇气,最终他在文学道路上激情勃发,成绩斐然!他就是史铁生,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一个敢于超越自我的人。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高中教材中,这是一篇很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人性之美、精神之美。 史铁生走了——不,应该说"回去了",因为他相信有上帝,也曾经与上帝相遇,把死看成是上帝的"召回"。 这是他经历了苦难独处之后的心魂皈依。  相似文献   

18.
1951年生于北京的史铁生,初中未尽便赶上文化大革命,插队未完21岁便双腿瘫痪,从此开始了轮椅上的日子。史铁生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困境,残疾后的他,提出了三大人本困境,即人本来的困境,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着的这一群万物灵长;这困境是人本来的本质的困境。他说"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之间并且无法与他们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去政治化,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也不断地趋于多元化。在这种审美标准多元化的语境下,文学创作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论文对20世纪90年代的几种主要的文学现象:"新写实"、"私人写作"、"反讽"以及底层—民间叙事进行分析,认为审美的多元化在带来90年代文学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诸种非文学的乱象。因此,对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认识,一方面应避免因秉持形而上学的价值论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另一方面对于非文学的乱象,应当呼吁作家和读者坚持批判的立场和个体价值的独立。  相似文献   

20.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中提出了"文学介入"理论,"文学介入"旨在揭露不同阶级的人的处境,起到干预社会的作用,达到引起行动的效果。狭义的"介入"指向政治介入,揭露一定阶级的人的处境。广义的"介入"指涉现实生活世界,包括了政治生活在内的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文学介入依据词语与物的对应关系,在意识中呈现对象,依靠"作者—读者",通过"揭示—被揭示"的方式实现。文学介入是以意识的自由为前提,通过"作者-读者"交互显示自身的自由的方式,揭示人的自由。自由始终在场,人的自由,自由的人始终是"文学介入"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