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纪昀在批评《聊斋志异》的同时,强调小说要用“著书者之笔”而非“才子之笔”,直述见闻,信而有徵,粗陈梗概即可,不可随意装点。尽管其所持的小说观点,远离小说这一文体的本质,但其以追步魏晋又有所发展的创作实绩,备受文人的追捧、仿效,涌现了一批模拟之作,掀起一股《阅微草堂笔记》热,显示出六朝文笔的历史复归,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成双峰对峙之势,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动了清代文言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融志怪、考证、著书诸特质于一身的志怪小说集,集合了纪昀的学术考据成果与个人情感及观点表达,是一部以学术思维写就的具有鲜明学者气质的小说集,具体表现为以考据之法写小说、以志怪内容说学理、以著书立言为旨趣,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学者创作小说的手法和以小说“载道”的文学理想,其面貌之驳杂与当时的学术环境、政治环境及纪昀的学者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代大学者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著—筏者之笔”写就的文言笔记小说,聚风俗掌故、名士佚文、议论评点于一炉,从容着笔,摇曳多姿。本文欲就语言风格、讽刺笔法、写作技巧诸方面,来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纪昀作<阅微>时所用的"著书者之笔"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重信实,排斥想象与虚构;重白描,不事藻绘,造语多议论;继承并改造了六朝笔记写法,使小说带有杂说色彩且叙事视角灵活随意.并与<聊斋>的"才人之笔"作了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5.
明以前,关于中国笔记小说的归属问题,主要存在子部说和史部说的分歧.子部说强调“以议论为宗”,忽视叙事;史部说强调“以叙事为宗”,但将所有杂史都纳入笔记小说范畴,不免庞杂.纪昀一方面注重叙事,另一方面仍将笔记小说归入子部,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将"家史"别传"等杂史以及传奇小说、白话小说清理出“小说”队伍;适度承认"小说"的虚构权力;"小说"应承担指导生活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制约,使得中国民众对文人才子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敬。“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而多情的唐伯虎、才而狂怪的徐渭,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于所推崇的作品,也往往冠以“某某才子书”以标榜其身价。甚至于小说的笔法也有“才子之笔”、“著书者之笔”的区别。这种对“才子”的仰慕和关注,形成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才子”形象出现于小说中,始于唐代传奇。后经元杂剧、明传奇与话本小说的交叉影响,到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把“才子”的形象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7.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的笔记小说,其创作动机是多方面的,主要从文本体现的劝世化俗倾向、序跋对劝世化俗动机的揭示、对统治者教化意识的迎合这三方面论述其创作动机的劝世化俗;从炫显博闻强记、显其学识淹通、炫其诗才与鉴赏力、炫其谭思睿智四方面,论述其创作动机的著书炫才。  相似文献   

8.
纪昀批判蒲松龄《聊斋志异》“燕昵之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认为这些细节描写没有根据,他自己在创作中则通过强调故事得之于耳目,利用“鬼狐”超人能力等来展现心理等隐秘内容,从而化虚为实,有意写实。这些连同反对凭空虚构、人为制造偶然性等,共同构成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叙事上比较突出的特点。这种变化体现了清代笔记小说更为保守和符合正统观念的一种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现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创作理论上探究原因.主要是二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所持的体裁观不同、作者的审美想象与理性观照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略论“实录”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史传理论中的“实录”理论主张对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批评的巨大影响.“实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与“春秋笔法”“说作为”“实录”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明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录”理论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与想象,这对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中的写实思潮及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实录”理论中的“劝戒说”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研究“实录”理论及其对古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竹坡时《金瓶梅》的评点,把古典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发愤著书”的学说,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作。从创作的原动力是渊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感受“喷”,这种感受化为不得不发的激情“泄”,到如何“泄”,即艺术表达方式要用“史公文字”,批判整个社会黑暗与人伦道德。他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观。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 笔记小说是中国文学体裁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现象,当然也是小说史上渊源流长的,牢牢依附于文学之树的文体.《庄子·外物》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所言“小说”概念,虽说是指一些远离大道的浅薄言议,原有的意义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概念已是相去甚远,但也道出了“小说”在形成雏形时的某些基本特征,即笔记小说的“记叙”特征与“言论”特征,这对于我们理解以后的所谓“笔记小说”概念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14.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宋代以降,被广泛借用作书名,命名以议论杂说、考据辨证为主而兼记述见闻、叙述杂事的随笔札记,并逐步发展成为指称此类杂著的文类概念。清代,进一步引申为述怪记异、载录历史琐闻等“小说”类作品的书名及文类概念。“笔记小说”最早作为文体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是近代学者从文体角度对古代小说分类时提出的,后被明确界定为与“传奇小说”相对的文言小说文体类型概念。同时,还被界定为庞杂的文类概念:以子部“小说”为主体而兼含部分“杂史”、“杂传”、“杂家”著作。“笔记小说”概念使用存在着新旧内涵和指称相互纠葛、古代文类体系本然状态与现代研究理论视域之间的认知、价值判断错位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李汝珍自称其《镜花缘》"花样全翻旧稗官"。《镜花缘》的新创,在于以笔记改造章回,融摄章回之形式与笔记之体性,形成了章回体的"著书者之笔"。《儒林外史》是思想家的小说,《红楼梦》是诗人的小说,我们不妨讲,《镜花缘》是学者的小说。衡量《镜花缘》新创之合理与否,其标准不是现代人的现代小说观念,应该是以古代小说文化的视域,将其放置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评判。  相似文献   

16.
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环境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学现象。新笔记小说在承扬传统的同时,又包含了不少新的质素,即现代性特征,在不重“实录”、具有理性深度与现代感、手法之“新”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7.
纪昀的小说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小说体例和小说虚构是其小说观的两个主要方面。纪昀对小说体例要求甚严.同时纪昀并没有把传奇小说排除出小说的范围。纪昀认为虚构是小说和史书的重要区别,他允许小说中存在虚构。但与当时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高度发展相比,纪昀的小说观是保守和落后的。尽管如此,纪昀的小说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差距是由两种不同的小说体例的差别决定的,而不应归于其落后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中《口技》和《核舟记》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课文下面给它的注释为笔记小说,那么为何命名为《虞初新志》呢?“志”很好理解,即“记事的书或文章”。“虞初”则为汉朝一方士,史载:初,河南人也。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车使者。虞初根据《周书》所作《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已失传)被视为小说之祖,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刘向在《说苑》中认为“小说由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虞初也就和笔记小说有了紧密的联系。尽管这种文章被庄子认为“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但因其博采稗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笔记小说的概念混淆不清,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种,即泛指所有的笔记、文言小说和以笔记形式创作的小说及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笔记。归结起来,笔记小说应是以笔记形式表现小说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此外,笔记小说从产生到消亡,大致经历了萌芽、成熟、繁荣、辉煌、停滞、复兴、消亡七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20.
书,本来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之分,而无所谓“正经书”与“闲书”之别。但,在旧社会,一些道学先生只把“五经”“四书”看作“正经书”,要求学子精读背诵,以作为举业之道,此外,如小说、笔记(随笔、散文)、词曲、戏文等等则统统归诸“闲书”一类,视之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不许学于涉猎问津。然而我从童年时代起就悄悄地爱上了“闲书”,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笔记小说、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