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茜 《考试周刊》2012,(25):18-19
本文主要结合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对"长"字进行了简单剖析,根据大量的古文献中的例句,通过声训、义训等方法训释"长"字的意义,使抽象难懂的训诂方式简易化。  相似文献   

2.
训诂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于语文言疑难词义的训释意义十分重大,普及训诂学知识,提高语文教师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对于培养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意义也十分重大。文章重在结合语文教师实际介绍“因形索义”“因声索义”和“比较互证”训诂方法的运用,以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训诂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诂》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释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被训释词某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训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笔者不揣简陋,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的考证,认为此书以声音训诂为主要方法以诠释古代汉语虚词系统,全书以声纽系统“七音”划分为十卷,对于一百六十个虚字加以分字编次.通过对“如”、“因”、“以”、“舆”、“终众”、“羌”等条目的考证,认为此书运用声同义近的原则以考察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许多条目破除了千年训诂的疑惑,具有创造意义.因此,《经传释词》以声音训诂训解虚词,是抓住了解释复杂纷纭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正确方法,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虚词著作.此书也存在不少瑕疵,如过分信从声训,误以实词解作虚词等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梁传》对词义的训释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其中分为“借释词以阐发经义”“释名物以解说经义”和“解词义以贯通经义”三种类型,并就其内容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汉语史和训诂学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训论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话》中的训释调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择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动1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波训释词某些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初1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9.
《毛诗诂训传》体例一致,自成体系。在训释词义、旬义时,它使用了多种训诂方式。象,以同义词做训释字,用定义的方式解释词义,通过描写来说明词义,分析词与词的关系来确定词义及对假借字的解释,等等,就它的训诂所涉及的内  相似文献   

10.
进行词义研究和语文词典的编纂 ,对于词义 ,都应当通过广泛搜集和充分利用语言材料 ,采用多种方法来探求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脉络 ,力求全面准确地辨析和诠释词义。本文以“白汗”、“韶刀 (韶道 )”、“养活”三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立项和释义为例 ,对词义的辨析和诠释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定性研究作为训诂方法之一的“类比”,分别从“训诂类比法的意义和性质”、“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训诂类比法的运用条例”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讨论了训诂 类比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训诂类比法是一种外向型的训诂方法,它观察与研究的重点是训释对象所处的周边环境,以上释对象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文字的社会性及系统性;训诂类比法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的主要素材类型有连文、对文、互见、同例  相似文献   

12.
以“寻常语入韵”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在当时妇孺皆知的口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变得不那么易懂了,这使今天的读者不太容易体会到作者“以寻常语入韵”“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魅力。但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词,却仍然完整地保留在某些方言中,李清照词中的一些口语词就是如此。现就笔者所见,例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突破“疏不破注”的成法,体现清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2、因声求义,标示清人训诂所达到的高度;3、征引丰富,释词手法多样,展现训诂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4.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深刻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许慎依据《说文》自身的性质对前代训释进行改造与优化。《说文》的训释优化包括训释优选、训释改造两个层面,它受到形义统一原则的制约,遵循词义训释的客观规律,符合训释体系的内在需要,并受到儒家经典中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通过不同优化机制的综合与协调,《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改造,成为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说文广义》是反映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的重要著作。文章从训诂实践中概括出了王氏词义训释的体例,对其中以形索义,据本义求引申义和关注社会用字等三个方面的训释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指出"形义统一"是其研究《说文》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词义训释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小姐”一词的词义曾贬褒交替,不少媒体对此进行过激烈争辩。维文中“ ”一词也经历了类似的词义演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两词的词义嬗变进行了理性分析。文章认为,两词的词义演变反映了语言的发展规律,即反映了言语社区的地域分布特征:语言和经济的互动关系和称呼言语行为之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尔雅》在编纂过程中,■罗了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成训,这些成训搀入了古书中具体文意的训释,出现了许多非同义关系的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不是同义词。非同义训释中有共同义素现象,笔者撰文论述,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上,对于无共同义素现象经细致分析认为此种语言现象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存在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任何语言的词汇和词义都是成系统的。在辞书当中,词汇及其意义经过一定程度的整理和归纳,更易于呈现其内在的系统性。借助“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的训释系联功能,对《说文》等四部古代辞书中的直训材料进行多层级系联,可以更为直观、全面地呈现上古汉语词汇的复杂网络关系。其中直接系联关系词数量较多、处于训释系联图焦点位置的词,叫训释系联焦点词。这些训释系联焦点词在各辞书中的具体分布和训释角色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词汇特征,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核心词语义特征,即易认知性、广义性和多义性,是上古汉语核心词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从释义片面、举例失当和文意训释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何其”一词解释的错误,阐述了现代辞书解释词义不能把词语的文意训释作为词语义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义训是传统的三大训诂方法之一。它在传统训诂学中虽和形训、音训并列,却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因为训诂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解释语词的意义、探究其因果渊源、说明其孳生流变,训诂始终都是以语义为中心进行的。意义是语词的内容,文字和声音是语义的形式。运用形训,是从分析文字形体(或云语言的书面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称作“因形索义”;运用声训,是从探究语音关系(或云语言的口头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又称作“因声索义”,两者的最终落足点都是弄清语义。可见义训作为直接从词义本身的运动规律来探究词义的方法就更是训诂的主体方法了。黄季刚先生把传统训诂归为四类:一曰“本有之训诂”,即探究词的本义;一曰“后起之训诂”,即探究词的引申义和转化义;一曰“独立之训诂”或“说字之训诂”,即探究一个个语词的各种义项之间的关系;一曰“隶属之训诂”,即探究置身于语文之中的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其中包括了形训、声训、义训三大方法,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意思。这也表明:三大方法事实上是不能绝对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