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符号学家和语言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辩就一直持续不断。与此同时,我国先秦诸子也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本文讨论了孔子的正名论与符号学。老子的名论与符号学,墨子的名实论与符号学,公孙龙的名实论与符号学。荀况之正名与符号学。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名、实问题的论争包含着中国语言符号学的最初萌芽,它构建了我国最早的应用符号学。  相似文献   

2.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  相似文献   

3.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逻辑哲学论》的符号学思想,清晰化了符号和意义之间的纵向逻辑线索,为语言符号进入横向人际交流准备了条件。在经典符号学谱系中,这一重要思想,具有区别于皮尔士、索绪尔的独特价值。就语言符号的规律而言,纵向和横向是语言符号从意义构成到社会交流所必须完成的两个阶段。纵向是逻辑构成,横向是交流实践,语言符号自身勾连在纵横两条轴线上。经典符号学关于这一问题的困惑,在《逻辑哲学论》的符号学思想中获得了清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陈玲周江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正名论与中国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正名”一说源于孔子。孔子曾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的首要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在名实关系上,墨子承认概念是事实的反映,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一定的事实要与一定的名称对应。较之孔子“受限”的顽固的名实关系,墨子的正名理论慢慢脱离了困囿,走向开放。后期墨家对“名即概念”的理论有颇多创获,但荀况关于“名”即概念的理论又更有创举,他更加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吕氏春秋》保存了不少先秦名家思想史料,其中对正名理论亦有发挥。吕氏与先秦名家一样,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言的工具。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吕氏春秋》继承了孔子的“正名”传统,然而《吕氏》正名论不同于孔子,《吕氏春秋·审应览》曰“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又曰:“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此意旨在要以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类别为依据来考察与之对应的概念和言词,这则是从“实”出发,“取实...  相似文献   

6.
“道”与“名”的哲学关系贯穿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始终.老子哲学对“道”和“名”有深刻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构建了“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名实之辨”的哲学问题,对“道”与“名”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观,其价值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是先秦思想家,他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中。从其名实关系论、制名枢要论、语词功能论、结构系统论及语言时空观五个方面来看,并与索绪尔的语言观作比较,可以看出荀子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种符号,是表达我们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工具。语言符号与所指物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符号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心的问题。索绪尔(Saussure)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理论越来越站不住脚,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尔斯(Pierce)提出的语言符号象似性观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其观点表明语言在其基本级阶,即词、句和语篇上都存在一定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10.
一、道德教育:去伪名与求真人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名”和“实”相分,主次分明。“名”是对“实”的陈述。“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人间世》),这里的“实”指实利,与上句中的“实”不同。圣人也不能跳出“名实”的拘囿,遑论凡夫俗子。  相似文献   

11.
从符号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可以分为可读符号和非可读符号两类,它集中了汉字、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三个可读符号系统和一个副语言符号系统,具有创新性与多样性、复杂性与随意性、实指性与虚指性、丰富性与单调性等特点。本文拟从符号学理论入手,就网语符号的特点和生成原因对“网络语言”进行考察,最终得出结论:网语符号是一种新兴的、简约的、内容丰富的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12.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库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库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泰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秦诸子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名”、“实”概念的含义,对孔子、宋尹学派、荀子、公孙龙、后期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名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被郭沫若誉为“墨名绝学”。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所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图像与语言在相互模仿过程中,不仅共生互补、并存互动,而且存在着非对等性、非对称性甚至相互抵牾的特质,由此带来“缝隙”.这种图文缝隙,首先缘于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原本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媒介和符号系统:前者联结的是时间叙事,后者联结的是空间叙事;前者属于推论性符号,后者属于表象性符号;前者是实指(强势)符号,后者是虚指(弱势)符号.除了“符号缝隙”外,还有因符号之间的模仿、转换、翻译、传运等行为而引起的“行为缝隙”,以及主体理解差异所带来的“接受缝隙”.然而,关注图文缝隙问题,并不意味着“语-图”之间互文性效果的抵消.事实上,“语-图”互文与图文缝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与图像关系中“和而不同”的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4.
卡尔·比勒的语言符号观集中体现在其语言工具论模式中.他在对语言功能进行区分的同时,定义了三种不同功能的语言符号。皮尔斯符号学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符号的分类,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关系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符号。两者都肯定了符号功能及主体人在符号意义诠释中的不可缺少性.但比勒研究重点仅是语言符号,而皮尔斯则对整个世界中各种符号现象作出研究.更具全面性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对符号与实在关系的思考和讨论,几乎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更是任何符号思想和符号学说的源头问题。符号的危机,就是符号与实在关系的危机。符号反映论和符号建构论都不过是通过对实在的一种抽象截取而形成的理论偏向,而实在从自然状态向建构结果的位移,以及从建构结果向传统继承的复原,都蕴含并最终通过符号来呈现多种形态的危机。肇始于皮尔士的古典实用主义哲学及其向符号学说的延伸,诞生于符号与实在关系的这种危机,但实现了符号反映论和符号建构论的综合,将符号科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卡尔·比勒的语言符号观集中体现在其语言工具论模式中,他在对语言功能进行区分的同时,定义了三种不同功能的语言符号.皮尔斯符号学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符号的分类,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关系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符号.两者都肯定了符号功能及主体人在符号意义诠释中的不可缺少性,但比勒研究重点仅是语言符号,而皮尔斯则对整个世界中各种符号现象作出研究,更具全面性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语用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加世纪30年代提出,研究的是“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后来他又将语用学定义为“处理在一定行为内所发生的符号及其起源、用法和影响的符号学部分”。20世纪下半叶,语言学家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语用现象,开始从事语用学研究。20世纪70-8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18.
王从 《内蒙古教育》2009,(15):14-18
“名”与“实”是一对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所以历来受到重视。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辩论中,“名”“实”问题尤为重要,论辩双方如果对“名”“实”的理解不同,“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说“丫头”我说“鸭头”,就可能上演一出《三岔口》,双方都在黑暗中瞎摸,无的放矢,论辩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王安石说:“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相似文献   

19.
景晶 《考试周刊》2011,(2):43-44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各种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传播符号。本文就“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这一网络流行语,从罗兰巴特符号学思想分析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能指与所指.以及直指与涵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龚自珍的名实观,集中表现在《壬癸之际胎观第八》的一段话中,这段话是这样的: 万物不自名,名之而如其名。是故名之与其合离,谓之生死;名之于其生死,谓之人鬼;名之于其离散,谓之物变;名之于其虚实,谓之形神;名于于其久暂,谓之客主。有些学者依据这段话中的“名之而如其名”,认为龚自珍是只要求名与名相符,而将“实”抛在一边不顾,从而认定龚自珍颠倒了正确的认识的关系,并将其认识论规定为重名不顾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笔者认为,此论颇难服人。龚自珍的“名之与其合离,谓之生死”,是说名与实结合与分离是由实的生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