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中共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如今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从探讨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其实践也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从和谐社会到和谐地区、和谐世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建立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关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和谐世界”观是对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遗产和江泽民同志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学习和坚持胡锦涛“和谐世界”观,努力构建和谐中国,并为构建和谐世界作贡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人的思想、品质,人格的静态和谐以及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的动态和谐。都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培养“和谐人”是我国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党和政府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严放深人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学校,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它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从广义的角度看,“和谐世界”应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是因为当今世界还远不够和谐;“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反映;也是为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外部条件之必需。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推向世界,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在继承中的发展和创新;高举“和谐世界”旗帜回应了“中国威胁论”,表明了中国负起自己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德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克 《思想教育研究》2005,(8):11-12,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不仅对三个文明建设,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如何提炼“和谐”的精神,为实现“和谐”提供思想基础和道德力量,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和谐社会”的道德取向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人类的一个道德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道德选择。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崛起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更取决于文化、意识形态感召力等软实力,两者共同发展是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标志。中国倡导并实践和谐,对内借文化振兴建设“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现“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辅相成,这种“双和模式”,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从而全面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主席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重要思想的新概括,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精神实质,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和客观必要性。也就是说,“构建和谐世界”并不是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和谐世界。诚然,当前世界存在着积极因素,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世界并不和谐、太平,所以大有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这一重要思想既为中国外交指明了奋斗目标,也为国际社会及其国际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和谐”与当今社会和谐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的阐析,探究其对构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从中深入理解和分析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战略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深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论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历史积淀,以《易传》为代表的“和合思想”正是这种文化历史的生动体现。“协和万邦”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正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处理对外关系的“和谐”思维。当下,只有寻求对普世价值的认识,致力于实现世界经济和谐发展,尊重各国的多样文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构建和谐世界,共创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2.
近期以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词组的出现频率空前之高,尤其是“和谐”一词。就大的来说,对于一个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就小的面议,具体到学校则是“构建和谐校园”。而与“和谐”紧密相关的一个词则是“宽松”。不少人认为,只有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3.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之相辅相成的是胡锦涛主席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和谐世界,已经成为指导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5.
“和谐”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和谐高校,推行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其现实内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旨在探讨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方向,以及如何建设和谐高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溯本求源、开拓致思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思想。从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到追求和谐的愿景,从和谐社会的建设到和谐世界的吁求,和谐世界思想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的思想和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因子,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汉族作为国家的主体,如何处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如何实施民族政策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问题的重要部分。为此,通过古代民族“和谐”的源头,用历史角度来阐述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革新了在他之前便已存在的“儒”这一行业的品格,创建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治人和治物应该合一的和谐理念,通过实现自我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和谐化”过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孔子的这些闪烁着和谐智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引入和谐理念,把原则性的论述同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在创建和谐大学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不可回避的时代责任,而“两课”教学的改革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一、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2005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