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反希望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相当程度上 ,老舍的小说创作即是对于希望不断加以解构的写作实践。这一作为使老舍同现代历史初期积极探求民族、国家希望的知识分子主流 ,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 ,老舍反希望的创作动机 ,不仅来自时代、社会的多重合力因素 ,而且也有来自老舍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写的是北平一个巡警一生的坎坷经历。它虽不是老舍的代表作,却相当典型地体现了老舍风格成熟期的创作特色。老舍是写市民生活的高手,尤善于写底层市民的悲惨命运,通过充满人道主义感情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不公平社会的批判。《月牙儿》中沦为暗娼的母女、《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诸人,都是在病态社会中被扭曲、被毁灭的形象。本篇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反希望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相当程度上,老舍的小说创作即是对于希望不断加以解构的写作实践,这一作为使老舍同现代历史初期积极探求民族,国家希望的知识分子主流,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老舍反希望的创作动机,不仅来自时代,社会的多重合力因素,而且也有来自老舍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从不同方面塑造儿童的心灵,对于作家日后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对作品情感类型的影响极大。父亲在老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在老舍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之名”却并未消失,通过母亲的话语,甚至是通过一些物体得到体现,“父亲之名”——母亲——孩子构成了新的家庭三角平衡关系。于是,父亲的角色功能靠“父母之名”的形式存在于老舍的生活与心灵中,并对老舍的人生抉择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学资源如何影响了老舍先生的文艺思想 ,如何影响了其创作内在机制 ,尤其是创作取向 ,对于老舍文艺思想研究、作品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老舍前期作品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情感特征、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探讨 ,挖掘其创作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幽默具有温和的特色,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话语、行为举止、心理活动,读者决不会"哈哈大笑",只可能是"中等程度的笑"。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老舍是幽默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都长于幽默。老舍式的幽默涂上了特立独行的底色,体现出性情温和、风趣通俗、底蕴深厚的特征,使老舍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张力和悠长魅力。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现代文学中,是老舍第一个把城市底层社会生活和城市贫苦人民的命运引进了创作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对于北京地区生活风光、民情风俗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出色描写,  相似文献   

9.
姜亚菁 《农村教育》2006,(10):62-63
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是主流。虽然历经曲折,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表述,然而仍作为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指导着这个时期创作,特别是主流话语的创作。一、政治权威话语50-70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被称为“泛政治化”的时代.“‘泛政治化’即政治化过度和过量带来的倾斜和失误.一方面是政治文化的僭越性扩张、侵入、冒进和占据了其他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最终成为一种对其它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话语的取消和替代;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参差多态的复合体(多以的共同体)被任务的纳入到政治的有限框架后,其意义也就被缩小了。”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创作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老舍的创作非常注意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中国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老舍一生坚持使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民大众的通俗生动的口语进行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情愫和民族特色;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力图抹去大众文艺与非大众文艺的界限,使所有的文艺都成为大众的,是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另一个突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老舍在文章修改方面,提出了追求和谐、自然、真情、纯净规范的修改原则,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修改方法.了解、研究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研究老舍的性格,对于研究老舍的创作,对于写作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上看,抗日救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现代文学的格局,文学叙述中民族国家话语呈现出"宏大叙事"的态势并且在在战斗力和宣传力方面的价值远超文学价值。然而老舍却一直坚持其"平民写作"的风格和立场,在"宏大叙事"与艺术建构这两方面获得了平衡,而这一写作姿态让老舍文本既表露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又显现出优良的艺术品质,在民族国家话语成为主流的年代,老舍在适应主流的同时,又因坚守而实现了自我的突围。  相似文献   

13.
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旗谱>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不仅关涉到十七年主流话语对工农兵话语的激励和对知识分子的话语压抑这一写作规范,也包含了作家创作理想、审美意识与主流规范的冲突和化解,在更深层次上则反映了十七年语境下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5.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现代文学中,是老舍第一个把城市底层社会生活和城市贫苦人民的命运引进了创作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对于北京地区生活风光、民情风俗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出色描写,清醒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与特有的幽默讽刺格调,以及以北京口语为基础的俗白、凝练诙谐的文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当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以"双百"方针提出为标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在这个领域,国家意志(主流话语)、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民间话语都有所表现,但国家意志处于统治地位,而个人话语所彰显的一种真实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虽然是文字应该表现的却是时代共名企图刻意抹杀的.其作品虽也被时代认可,但作家的个性因素不能不与"共名"构成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老舍研究在国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是一个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作家,无论其人格还是作品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瞩目。文章从话语角度整理了世界学者对老舍的研究接受概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在美国的误读和接受的分析熏探讨了权力话语及意识形态对作品翻译的操纵。《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在美国广为流传熏美国读者通常被翻译家EvanKing编改的大团圆喜剧所误导。从该文的创作背景及大众的意识角度来看熏译文完全扭曲了作者老舍先生的创作本意,造成此误读的原因在于中西方读者的背景差异熏而译者又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熏有意识地回避原文的结局。这本身就是对原文的一种“叛逆”。  相似文献   

19.
一点小经验     
编者按:老舍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前辈作家,其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也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下面所造的《一点小经验》是老舍先生从自己的创作中总结出的一段言简意赅的经验。该文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如拉家常般地给我们讲了如何组织材料以及怎样从真实材料中提炼加工使之成为一部富有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虽是从先生最擅长的剧本创作谈起,对于我们学写各种记叙文体却都不无神益。不管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不是事实的纪录。比较起来,剧本更需要冲破真人真事的限制,因为一件事放在舞台上就必须适应舞台的条件,否则…  相似文献   

20.
叶毓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13-114,129
老舍从剧本与小说创作的区别认识到戏剧创作需要矛盾冲突,但是老舍的剧本常常呈现出淡化情节冲突及散文式的结构特点。老舍认识到戏剧性不止需要矛盾冲突,还要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审美意象。老舍戏剧创作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此审美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