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彬 《陕西教育》2010,(3):56-56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称,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了船的沉水深浅,用石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秤出了象的体重。  相似文献   

2.
许丽 《师道》2005,(8):39-39
一个网友讲了这么个故事:“外甥读小学。某日老师讲解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完后,就问,曹冲聪明吗?我外甥回答得很坚决:不聪明!老师很吃惊,就不让他继续发言。按课程继续进行……放学的时候,老师没有忘记我外甥别于他人的回答,把他叫到了办公室,问,为什么曹冲不聪明?我外甥的回答是:他也真笨的。干吗要用石头?人站上去不是很好吗?还不用搬来搬去的!老师当场傻了。”  相似文献   

3.
许丽 《教书育人》2005,(12):35-35
天涯论坛上有个网友讲了这么个故事:“外甥读小学。某日老师讲解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完后,就问,曹冲聪明吗?我外甥回答很坚决:不聪明!老师很吃惊.就不让他继续发言。按课程继续进行……”后来舅舅在和外甥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为什么曹冲不聪明?外甥的回答是:他也真笨的,干吗要用石头?人站上去不是很好吗?还不用搬来搬去的!  相似文献   

4.
《称象》一课(六年制第四册),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曾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方法1,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肩g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此间一出,学生一下子沉默了陷入紧张的思考,我接着说:…  相似文献   

5.
张艳  赵克娇 《云南教育》2001,(22):41-42
犤《称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有趣故事,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是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和步骤。张艳老师一开始就抓住该重点段进行教学。犦师:曹冲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有几句话?哪几句讲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生:(默读后)这段共有五句话。第二、三、四句讲曹冲称象的办法。犤评析:根据课文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年龄…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称象》一课 ,讲的是曹冲小时候善于观察 ,遇事爱动脑筋 ,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课文第四段重点讲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曹冲小小年纪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 ,这是文章的关键。在教学中 ,我以此为突破口 ,运用迁移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引导自学 ,抓住重点1 出示目标 :①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曹操的态度怎样?②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曹操的态度怎样?2 学生自学。勾、圈、画、悟。3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相似文献   

7.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其间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一、选准时机,培养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要选准时机,精心设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教学《称象》一课,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所写的“官员们称象”和“曹冲称象”这两部分,中间是用哪一句话连接起来的。然后设置研读中心:“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的办法?曹冲提出了怎样的好办法?曹冲的好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有什么联系?”让…  相似文献   

8.
<称象>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课文,这是篇历史故事,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了曹冲与官员们不同的称象方法,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本文的重点在称象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演示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称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学生从曹冲称象的好办法中,懂得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联想,进而懂得灵活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9.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6年制小学语文第4册《称象》第2课时。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教具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秤等。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第1自然段讲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第2自然段讲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第3自然段讲官员们向曹操建议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讲曹冲提出…  相似文献   

10.
小语四册《称象》一文,课后有两个问题:(1) 官员们打算怎样称象的重量?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2) 曹冲用什么方法称象?曹操为什么点头微笑?学生通过讨论问题(1) 认识到,官员们想的,就是平常人们用秤称的办法,而这是不行的。通过讨论问题(2),学生一般都能准确地叙述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到此为止,似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一位有  相似文献   

11.
张新 《考试周刊》2009,(46):82-83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年仅六岁的曹冲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让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等重,通过一次次称石头的重量.从而解决了困扰当时很多有学问的成年人的难题。他的聪明在于将“大”转化成“小”,将无法称的“夫象”转化成可以称的“石头”。由此可见,转化的思想就蕴藏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说明:《称象》一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曹冲与官员们不同的称象方法,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又以曹操对不同称象方法所持的不同态度,从侧面烘托,同样突出了曹冲的才华出众。本文的重点在称象的过程,因此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体会曹冲称象的科学性、合理性。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通过学习历史故事,从曹冲  相似文献   

13.
曹冲称象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我们常常称赞曹冲的聪明,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曹操的大臣们都想用秤来称大象,而独有曹冲想起利用浮力来称。论才学,曹操那些饱读经书的大臣肯定比七岁的曹冲高;论聪明,曹操身边的人都是些才智超人之辈,肯定不比一个垂髫之子傻。那么,为何大臣们想出的都是些笨方法呢 ?原因就在于读多了经书,他们的思维被定势在经书之内,习惯于常理:称东西就得用秤来称。而七岁的曹冲还没有来得及饱读经书,他可以超出常理去想象。如若再推迟十年,曹冲能否想到这种方法,那也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想到了现…  相似文献   

14.
你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一千多年前,可没有能称几千斤的秤,要称出大象的重量来,怎么办?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用许多石头来代替大象。曹冲先让人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身刻上装载大象后的水位线,再牵走大象,然后就开始装载石头,一直到船身下沉到刚才装载大象时的水位线为止。这样,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等,只要分批称出石头的重量,再把每次称出的重量加起来,就得到大象的重量了。我们把这种方法称做“替代”法。“替代”法操作起来很简单,日常生活中运用极其广泛,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树脂画的发明就是因为运用了“替代”法,从而对漆画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应用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二是要在讨论中善于引导和点拨。如教学《称象》这一课,当用投影片演示完曹冲称象的过程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的办法可以怎样改进?”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教师的点拨下,有的同学说,可用战马代替石头,还有的说用人代替石头。  相似文献   

16.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 ,这么高大的一头象到底有多重呢 ,你们想知道吗 ?二、研读解疑(一 )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自己轻声地读课文第三段 ,边读边想 :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造大秤宰大象3.联系上文理解“直摇头”官员们提出“造大秤”、“宰大象”的方法怎么样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官员们说的称象方法是不现实的 ,从而理解曹操“直摇头”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过渡 :曹操的儿子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 ,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相机理解“才”的意思 )(二 )学习第四段1…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课《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官员们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并想出“造大秤”和“宰象”的办法。七岁的曹冲则想出了把象赶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再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处...  相似文献   

18.
在&;lt;称象&;gt;一课教学中,学生知道了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意会称象的方法。读完课文,我正在思索要不要展开讨论,让学生交流还有没其他称象的方法,忽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不等我点名,“机灵鬼”徐锋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曹冲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用跷跷板来称大象,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转化"师:(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同学们,"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早就听说过,我一直不太明白,曹冲称的是象吗?生:曹冲称的是石头。  相似文献   

20.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则小故事,名为“调皮捣蛋的学生”,说得是班中有一位平时最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也是被教师及同学认为是最捣蛋学生,每次上课他总要找些无关于上课的内容“找乐”,老师有时也拿他没办法.一天老师在上语文课,内容是“曹冲称象”,称赞了年仅七岁的曹冲聪慧过人,他用“大象赶上船,再赶上岸,然后抬石头,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当老师问同学们:“曹冲聪不聪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聪明”,只有那个调皮蛋自言自语地说“他笨死了”,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对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这个调皮的学生低着头,已无心再听课了.课后这位教师和他交谈了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