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益 《出版科学》2001,(1):36-37
如果说过去出版社没有管理,这也是不客观的,但如果说过去出版社有管理,可一些法人代表离任,审计时总是说“管理混乱”。原因不仅是出资对企业失控,企业领导对企业的经营也缺少控制监督,或说在关键点上没有很好控制,所以导致效益不佳,甚至造成严重亏损。近年来,长江艺出版社在探索科学管理、加强出版全流程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4,(4):5-5
克罗克年轻时家境不佳,高中只上一年就休学了。他在几个旅行乐队里弹过钢琴,又在芝加哥广播电台担任音乐节目的编导。从1929年起,在随后的25年中,克罗克一直从事推销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我只在规定的最后时间,考察你能否达成最后结果。”常听见管理者对下属如此下达命令。初次闻之,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个管理者的魄力好大啊!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时代,直接管者百姓的地方官,有两种别称,一是父母官,一是牧民之官。父母官这个称谓是^^耳熟能详的,因为现在还在这么叫,即使生活在北京这个地方,如果你家乡的领导来了,你给别人介绍,十有八九都会诜这是我的父母官。牧民之官,古代叫得比较多,甚至地方长官干脆就被称为“牧”,大的是“州牧”,小的是“县牧”,刘备被曹操赶出豫州,惶惶然若丧家之犬,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将他在新野小县安置,不久就传出歌谣“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然,古人“牧”长“牧”短的,属于思想觉悟不高,现代的人们,无论是坐在官的椅子上的,还是没坐在椅子上,—般不会这么说了。  相似文献   

5.
6000万元亏损竟无人知,此事触动了记者们的敏感神经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专栏节目的记者、编辑兼主持人高韵斐在和同事们聊天时,坐在一旁负责纺织系统新闻采访的记者金璞说到,他刚采访的第二毛纺厂万德明厂长确实是个能人,到哪儿都能扭亏为盈,兼任了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又使一个“烂摊子”企业起死回生.高韵斐下意识地追问“十二毛”“烂摊子”之说从何而起?金璞讲起了一个令高韵斐困惑而又怦然心动的充满新闻性的情况.万德明厂长在兼任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的一次该厂中层干部会议上向原厂长张志达询句:“‘十二毛’亏损多少?”张志达坦然回答:“可能有三四百万”;万厂长觉得其中可能还有些“水分”,便在会后私下里问张:“你老实告诉我究竟亏损多少?”张志达也显得很诚恳:  相似文献   

6.
发行史上的一段精彩合作欧宏一见钟情1995年4月的一天,时已子夜,一辆小车疾疾地驶往成都郊外的金牛宾馆。坐在车上的是四川省店图书发行公司经理江华荣和该公司图片供应部经理,二人深夜赶往金牛坝,是要去会一会从未谋过面的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宋一夫。在成都举办...  相似文献   

7.
有些事情,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去年8月间,中宣部在哈尔滨召开了省报总编辑座谈会。在7天的会议中,我都坐在一个自我固定的位置上。我观察了一下,与会的几十名同志,几乎都“各就各位”,很少变换。奇怪的是,9月间在辽宁省兴城召开的东北三省报纸协作会上,这种现象又一次出现了。我问一位同志:“你怎么总坐在这个地方呢?”他反问我:“你为什么也老坐在那个地方?”彼此莞尔一笑。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如果“挖”一下思想,好象有个习惯问题。上午在一个地方坐下来了,下午觉得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企业就是要赚钱,就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周蔚华说:“一个企业不是单纯的赢利单位,利润最大化是一种过时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两种观点都对,都有道理,可我更倾向于后者。一个企业说到底是一些人的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人。一个人必须挣钱才能活着,一个企业必须赢利才能生存。一个人在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时候,他必须挣钱,你让一个饿着肚子光着屁股的人去免费帮人做好事是不合情理的。因此,你对一个尚不能维持生存的企业说,你不能只追求利润最大化,你要追求实…  相似文献   

9.
因为怀疑孙子的死与附近铅锌矿污染河水有关.一位55岁的老人开始在河水流经的地区进行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调查在他看来,有两个东西对他最重要.一是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另一个是,“如果有人打了我,我可能笑一笑,但你不能欺负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11.
有些事情,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去年8月间,中宣部在哈尔滨召开了省报总编辑座谈会。在7天的会议中,我都坐在一个自我固定的位置上。我观察了一下,与会的几十名同志,几乎都“各就各位”,很少变换。奇怪的是,9月间在辽宁省兴城召开的东北三省报纸协作会上,这种现象又一次出现了。我问一位同志:“你怎么总坐在这个地方呢?”他反问我:“你为什么也老坐在那个地方?”彼此莞尔一笑。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如果“挖”一下思想,好象有个习惯问题。上午在一个地方坐下来了,下午觉得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一个企业家,他的成功缘自简单的八个字一:借船出海,合伙发财。从学校毕业后,他随经理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他当翻译,经理是主谈。那天,韩国客户拿着一个涂复塑料阀口样袋,问能不能生产。这种阀口袋上面有一个进料口,灌装原料后能自动封合,印刷精美。当时这种袋子在国际市场正开始流行,国内只有屈指可数的厂家能生产,卖价极高。  相似文献   

13.
寓言小故事     
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跳向兔子……并把它给吃了。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一些稿件滥用“亲自”的现象十分普遍:“局长亲自下基层搞调研”、“厂长亲自深入车间向工人问寒问暖”、“经理亲自站柜台了解产品销售情况”等等,言外之意,领导到了基层表示领导的工作作风扎实,领导有方。其实,作为一位局长、一位厂长、一位经理,深入基层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他的本职工作。如果非要加上“亲自”两个字,反而显得领导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因此,凡遇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用“亲自”去表达。从“亲自”的滥用,笔者联想到一个问题,即稿件中的一些老套话。如“为了”在许多消息里…  相似文献   

15.
老车  阿拉 《出版参考》2007,(9):15-15
这世界上有两样好物事,无处不可。一个是雪。一个是茶。无处不可看雪,无处不可喝茶。雪即使下在猪圈里也是好看的,如果碰巧还是群黑猪,黑猪白雪,那简直就是一帧水墨。茶也是如此,即使坐在抽水马桶上喝茶,人见了也只觉得风雅。如果你坐在抽水马桶上吃鱼翅煲,非认为蓝墨水的地址写错不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老李     
老李 《出版参考》2005,(9):12-12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17.
赵锁江,山西省寿阳县煤炭运销公司经理。这是一位思路敏捷、工作有方、锐意改革、富于创新的开拓者。是他使一个连年亏损的煤运企业跃出低谷,走上了振兴发展之路。1996年,该公司“二次创业”大见成效,全年上交专项基金6480万  相似文献   

18.
吴锋 《新闻记者》2005,(12):54-56
从1985年《洛阳日报》脱离邮发渠道首创“自办发行”,到2005年全国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社约800家,虽然只占全国报纸总数的40%,可这些报社创造了80%以上的广告份额,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好于“邮发”模式。短短20年,自办发行从边缘到中心,成为当前市场化报纸的主流发行方式,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自办发行目前正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各家报社的发行渠道各自为政,发行渠道浪费严重;虚报发行量,  相似文献   

19.
苦航     
29岁的李军强.清瘦、谦和,近视镜后的目光总是真诚的凝望着你。他说自己1990年中专毕业在合阳公路段上班,1991年调渭南总段宣传部工作。只短短几年.他的成绩就令人赞叹……上中学时,李军强就喜欢上了写作,白天没时间,R能像当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那样“开夜车”。星期天,他总是热衷于观察生活.博览群书,苦苦笔耕。干部子女的优越感在他身上无影无踪.面对‘节格”乐此不疲。李军强先后工作过的单位领导告诉笔者:每天第一个上岗的是他,扫地、擦桌、提水者也是他.下基层上工地从不嫌苦怕累。4人科室领导占半,写材料办简讯.从不…  相似文献   

20.
滨海小城的市民突然有了不满:鱼价太高;滨海小城中又有了传闻:海边出现“渔霸”。我在小城电台编辑室接到任务(?)马上把这一切调查清楚! 于是,我开始行动。海边,几个小子正斜坐在石礁上抽烟,几只渔船从远海归来,他们跳上船去:“这几只船上的鱼我们包了,每斤一元。”船老大恳求:“哥儿几个,打鱼的辛苦你们知道。就给一块三吧!”“他妈的,你啰嗦什么?一块!”船老大不再吱声。其中的一个络腮胡子的人站在船帮对围上来的鱼贩子们喊:“今天的鱼,一块五一斤,有要的,赶快上来称货。”一个鱼贩子气不愤:“你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