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许青 《军事记者》2004,(2):58-58
高祥森撰指出。许多批评报道可以试用“中性”手法来操作。“中性操作”并非完全不带主观色彩。它是记在新闻报道中不掺带任何主观褒贬.客观准确反映事实的发生发展真相.记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上,不偏不倚进行采访写作.让读自己去把握、思考和判断。“中性操作”是让事实去说话.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说:“脸天天要洗,地日日要扫,只有天天洗、日日扫,才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管理论上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当今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却会遇到一些困难。由于当前的情况非常复杂,少数干部、群众对批评报道的承受能力有限;少数新闻工作流于形式,采访不够深入。思想水平肤浅,奉献精神不够,置党性原则于脑后,有的甚至出现背叛党的事情;进行批评报道时,不少采访对象不予支持、不配合等。因此,要开展公开的、广泛的新闻批评更是难上加难,而批评报道的困惑和艰难之处,正是批评报道要超越和突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万晋 《青年记者》2007,(1):47-48
批评报道中的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并不完全相同,为最大限度降低新闻侵权的可能性,新闻媒体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度量新闻真实。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几个f,q题,一是批评报道要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二是批评报道要掌握好评论的尺度;三是批评报道要杜绝“媒体审判”;四是特殊批评报道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五是批评报道要审慎运用“特许报道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那么,记者能否深入采访,摸清新闻事实,写出真实客观的报道,对于维护一张报纸的公信力,维护新闻记者行业用事实说话的形象至关重要。新闻采访要深入深入再深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采访能够让记者全面掌握第一手素材,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深入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前提和基础,就像工人盖大楼一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7.
刘冰  孙琦 《新闻窗》2007,(5):39-40
用事实说话:是报道方法还是评论方法 长期以来,新闻界将“用事实说话”当作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或方法。可是,这种看法正确吗?“用事实说话”到底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或方法,还是新闻评论的方法或技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厘清的理论前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中更是非常重要。离开了事实,监督就无从谈起,所谓“摆事实,讲道理”,只有在事实面前,道理才能越讲越明。因此,舆论监督必须要以事服人。  相似文献   

9.
一、精确思维:以“数”服人。1.新闻需要精确的真实。新闻批评要批评人.证据虽然没错,但如果不精确,恐十白也难以让人信服。但并非有了数字就会有精确的真实,数字不准确反而会使新闻批评失实。  相似文献   

10.
新闻批评,要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如果新闻批评方式正确、方法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新闻批评中如何讲究方式方法呢?笔者认为,要对新闻批评稿件进行“软性化处理”,使新闻批评恰如其分,既提出了问题所在,又不过火,最后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写作勿忘“直接引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同春  邓涛 《记者摇篮》2004,(12):12-12,18
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把“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和“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作为区分“好报刊”和“坏报刊”的标志之一,他认为好的报刊应该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诚然,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是个简要表述,全面表述应为:迅速地用新闻事实向受众(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报道。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老新闻工作者吴冷西曾经说过:“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新闻所以有力量,是因为靠事实说话,用事实宣传观点、思想和政策。 电视广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离不开同期声,而同期声就必须是真实的说话。近几年来,电视和广播中的“说话新闻”异军突起,并迅速蔓延,此种新闻形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相似文献   

13.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认为: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而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因此,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然而,这些年做编辑工作,使我接触了大量稿件,当然其中不乏“精品”,但有一些稿件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或者罗列事实只见材料不见观点:或者抛开事实,记者迫不及待地自己站出来说话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毛病出在不会“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一、通过调查取证,用事实说话,展示新闻事件真相。在深度报道中,记者为了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真相,深入新闻采访现场,克服重重阻力,摸清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取证。由于深度报道中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涉及社会敏感区域,因而增加了新闻事件的采访难度,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有时需要克服人为设置的重重障碍,拨开假象的迷雾,才能探寻到新闻事实的真相。二、鞭辟入理,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向观众展示调查取证的全…  相似文献   

16.
用来表明媒体观点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说话”的?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央视论坛》节目就是各有特点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以深度报道方式剖析事实、展示媒体立场,侧重“用事实说话”;后者借演播室讨论“透过现象说本质”,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钟情于评论,重在“用观点说话”。此“说”不同于彼“说”,二者在说话内容、说话主体和说话方式上虽有显著差异,但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7.
数字公众对新闻表达进行的批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研究不足的现象。本文聚焦44个批评案例,探讨引发表达批评的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引发此类批评的可能原因和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发现:(一)新闻标题和微博词条是新闻表达批评的高发位置;(二)动词和名词是新闻表达批评的主要词性;(三)网民批评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对事实的“定性”不当上,并可能导致对媒体动机的怀疑;(四)网民对报道所涉及的当事人之间、报道者与报道对象和受众之间,以及事实之间的关系较为敏感;(五)网民批评形式上比较情绪化和偏激,但诉求基本合理,对新闻媒体的公正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发现可能给新闻媒体提供一种“镜像”,使媒体了解网民的诉求,并以此调整新闻叙述方式,规避新闻表达风险。  相似文献   

18.
杨青 《新闻采编》2003,(5):40-40
批 评报道要给人以方向、信心和力量 ,在选择批评的事例方面也很重要。一般来说 ,应具备真实性、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一、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批评报道更要真实。这是由批评报道的公开性、严肃性和尖锐性决定的。一旦有错 ,会引起群众不满 ,给社会增添不安定的因素。这里说的真实 ,不仅是指微观上具体上的真实 ,而且还指宏观上整体上的真实。如一个售货员 ,一贯服务态度好 ,偶尔一次与顾客吵了几句 ,你批评他态度不好 ,他不服气 ,周围的同事也会替他抱不平 ,因而起不到批评的作用。看一时一事 ,可能全是事实。但从全局上看 ,从…  相似文献   

19.
金鸣 《新闻三昧》2006,(3):27-28
近些年,新闻媒体由于舆论监督报道而成为被告的事屡见不鲜。有的媒体为了减少新闻官司,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采取模糊被批评对象的名称办法,记者隐去真名采用化名。这看起来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这种办法并不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不当“新闻裁判”,使舆论监督报道更加客观、准确,才是最佳方式。一、真实准确多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力量所在。从新闻司法实践来看,舆论监督报道的纠纷往往是由于报道不实,用词不当,内容违法等方面所引…  相似文献   

20.
李焱 《记者摇篮》2006,(7):51-5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会不断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问题不能够及时合理解决,于是,人们就想到了新闻媒体。当今时代,批评新闻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由于电视具有形象化、直接化的特点,具有真实的现场实录特点,使得被报道的事实,被揭露的事件具有无可争辩的事实性。也就因为如此,电视批评新闻成为极少引起新闻诉讼官司的媒体,也就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搞好电视批评新闻?新而准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一个准则。一、新闻必须新,批评新闻亦然新闻的受众接受新闻,就是要求一个“新”字。新闻不新,就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