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油莎豆块茎的形成规律,采用自然种植、定期采样观察等方法对三种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观测,结果表明:这三种油莎豆的分蘖数、匍匐茎形成时间、匍匐茎长度及直径、块茎开始膨大形成时间、每株形成块茎数量、块茎大小及形态、块茎在土壤中分布格局等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品系油莎豆的块茎形成特性不同,可为油莎豆的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企业的产量、成本目标,必须对目标进行细化,层层分解,采取成本“倒逼法”,让每一个岗位和个人都有与自己责任和能力相适应的目标。重点要控制中心环节,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细化管理指标,降低采油辅助生产成本;提高自然产量,降低老区吨油成本,形成“成本控制、科学管理”的目标管理模式,做到整体管理到位,实现科学管理,完成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诗形成于晋代,是诗人自然审美的结晶。诗人自然本性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山水诗形成的根本原因。山水诗的审美对象和内容主要是自然山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形态。自然山水的审美观赏具有六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档案学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档案是自然(客观)形成的,档案有意识形成论颠倒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当然,在档案的自然形成过程中,人的意识不可能不起作用,但它不是档案形成规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地区国土资源类型、结构及优化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内国土资源类型和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自然条件中的地貌类型和水热组合对国土资源类型及结构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社会条件及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类型及结构的形成也起着决定作用。区域内的国土资源类型及结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经济长期发展所达到的稳定程度,所以,在进一步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时,必须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并举,进而实现优化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6.
浅谈演示实验在自然教学中的应用江汉油田油建机关小学许志勤(433100)演示实验是自然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演示实验是指通过教师成功的实验演示,对学生认识新事物,建立新概念,突破学习难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演示与概念:要建立某种概念,演示最好放...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即“人类中心论”。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是要首先反思“人类中心论”,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第一,自然就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任意索取的“宝库”;第二,人类永远不能,也不要尝试去征服自然;第三,承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用自然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8.
请在父母指导下阅读 普通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和钾盐。这些盐的分子,一端具有“亲水性”,另一端具有“亲油性”,所以这些分子能轻松地进入水里和油里。 所以当肥皂遇到油污时,肥皂分子中的亲油部分同油污“抱成一团”,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小的“胶团”。  相似文献   

9.
油画表现性语言的产生和形成,首先需要作尊重自然、深入的研究自然。而又突破自然的束缚,并把自然中有利于表现的本质因素提取出来,加以充分的发挥和概括处理,以服从形式美感的呈现,服从表现的需要,并使其特定的艺术语言呈现最佳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地理环境与北京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界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与文化特点的形成,无一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北京地区各族民众在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加工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农耕文化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学中,使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感到好奇,对自然知识产生求知欲,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和兴趣,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十分重要,学有收获,采用引导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生存环境与老、庄相似的陶渊明,在思想与文学创作上汲取了老、庄思想中批判现实的积极成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世方法和创作风格。同时,他参照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构筑了自己“世外桃源”式的理想乐园。此外,其自然大化的宇宙观、“委运任化”的人生哲学,也是受老庄“道法自然”思想影响的结果;而老庄主张真率自然,反对“言隐于荣华”的美学思想,对冲淡自然、意深旨远的“陶体”的形成,也同样有着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成论     
文化是由自然生成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出现,是文化生成的唯一、绝对、首要的基础。人类从自然走向文化的第一步,始于发现和利用天然的工具。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自然文化。自然文化有许多不同于成熟文化的特性:构成自然文化基质的物质材料大都直接取自自然;从功能方面讲,自然文化主要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自然文化作用于自然界的范围很小;自然文化没有给人带来严重异化。  相似文献   

15.
自然教育源远流长,有助于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提升幼儿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幼儿园自然教育实施存在着自然环境创设弱化、教师对自然教育理解狭隘、自然教育课程开展缺乏整体性、幼儿缺乏亲近大自然机会等问题,其原因为:教师自然教育知识贫乏,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缺乏科学性,家、园、社协同性不足。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有效普及、开展,尚需从以下途径入手:提高教师自然教育素养和能力;优化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因园制宜创设自然环境;家园社区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旅游化学的角度,探讨了目前研究较为薄弱的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化性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一个基本属性,社会化影响了自然旅游动机的形成,也支配着旅游自然审美活动,中国作为一个明古国,自然旅游资源与传统化的关系尤为密切,旅游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深受传统化影响,因而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化为依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如今,公众的自然道德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自然道德的重要阶段。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进行自然道德教育?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陶诗的语言形式,运用诗歌语言学方法,对其自然风格的美学意味进行了解读。陶渊明诗歌的语序正常平直、节奏自然舒缓、语词平白如话,这与读者由阅读经验积淀而成的心理期待形成同构,阅读起来便倍感轻松自然。同时,陶渊明诗歌在语序的平直自然中,却存在着词语搭配的错位:虚词的自然运用中,却形成了意义的递进与曲折;语词的平白如话中,却含有极深的文化含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便会产生平淡之中另有风味,自然之中别有洞天的感觉,“质”与“腴”浑然一体,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便由此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唐诗精神的跃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唐诗中跃动的新精神,是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富于同情心、正义心的人性人道精神和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这是形成富有风骨、美感和人性的唐诗风貌的源泉,是唐诗发展的命脉。  相似文献   

20.
微曦 《中学科技》2014,(5):10-11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是地球上某处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在另一处形成的虚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