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禺与陈白尘在后期皆从创作现实剧转向历史剧。《胆剑篇》与《金田村》、《王昭君》与《大风歌》都是联系现实需要而创作的,存在着可比性。文章从艺术构思、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与不足等对两人的创作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华忱之先生的《曹禺剧作艺术探索》,以曹禺的生平、创作的时间顺序为纵向结构,以从《雷雨》到《王昭君》的一系列代表作品为横向断面,清晰地勾画了曹禺创作的发展轨迹,详细剖析了曹禺重要作品的特征和成就,成为曹禺研究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3.
曹禺同志的新编历史剧《王昭君》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剧本以错综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抒情的笔法,爽朗明快的色调,别开生面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促进民族团结的天使般的王昭君。但是,无庸讳言,剧中的“昭君姑娘”的形象实在是太高大完美了,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始终未能使观众真正信服。  相似文献   

4.
王昭君在马致远、郭沫若和曹禺的笔下分别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马致远的《汉宫秋》里,她是一位富有民族节烈光环的明妃;在郭沫若的《王昭君》里,她是具有叛逆意识的娜拉;而在曹禺的《王昭君》里,她又成了肩负民族和解使命的阏氏。这不同的形象,分别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时代精神的映现。但这三个形象有一点相同的是,她们都是中国传统的“士”的精神的载体,不过这种“士”的精神只是一种守成性的,而不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6.
曹禺同志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上演以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在热烈赞扬声中也有一些争议。有些剧评认为此剧太现代化了,甚至认为并非成功之作。但我感到此剧对主人公王昭君的形象塑造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仅就王昭君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谈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昭君形象出自班固《汉书》,后不断变化丰富。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当代作家郭沫若《王昭君》以及曹禺《王昭君》均因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昭君形象做了大胆创新。本文通过对昭君题材历史剧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了昭君形象演变的内部原因。探讨归纳前辈作家创作历史剧的经验和方法,或许可为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部杰出的剧作。曹禺殚精竭虑,构思五年,执笔半载,创造了这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剧作,迄今依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这确是五四以来剧坛上少有的现象。今就《雷雨》这部作品的戏剧艺术成就,略抒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王昭君》是曹禺先生晚年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剧作者不仅新翻了历代墨客骚人们笔下的积案,而且敢于改变长期潜藏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那种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这对弘扬昭君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物出走”虽然古已有之,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戏剧家象曹禺那样自觉地运用它。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家》,无不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出走。曹禺通过人物出走,表现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本文仅从艺术方面来看,认为曹禺剧作是把人物出走作为戏剧因素和结构因素来使用的。出走是一种大幅度的动作,这就能突出戏剧艺术的特性。出走能加剧矛盾冲突,能制造悬念,能把戏剧矛盾由低潮推向高潮,能造成剧情的“动荡感”和舞台的“运动感”,能产生出“陡转”、“跌宕”、“吃惊”等的吸引力,因而,人物出走能收到良好的戏剧艺术效果。由此可知,人物出走是曹禺戏剧艺术的一大建树,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剧坛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罗洪秀 《新疆教育》2012,(10):54-5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史上出现了一位艺术大师级的剧作家曹禺。他的《雷雨》以及《日出》、《原野》的出现,使得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从此走向成熟,把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最轰动、热烈的巅峰时期。同时,也使得“人及人类命运”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小说之外有了新的关注、思考和探索,本文从《雷雨》中生存悲剧的际遇去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2.
比较记忆法是一种很好的区分易混作品作家的有效方法。一、历史上的同名或名称近似的作品1.《自由颂》:英国的雪莱(诗歌),俄国的普希金(诗歌)。2.《唐璜》:法国的莫里哀(戏剧),英国的拜伦(诗体小说)。3.《王昭君》:中国的郭沫若(戏剧)、曹禺(剧本)。4.《狂人日记》:俄国的果戈里(小说),中国的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13.
历史剧《王昭君》在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方面的成就,体现在曹禺同志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提炼和组织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坏境氛围之中。根据历史记载,汉代自武帝元光二年即公元前一三三年,由于马邑地方的边境冲突,汉与匈奴之间,战争状态持续了一个世纪;到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正是汉匈边境武装冲突的一百周年。这百年战争,给两族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重的。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适应了汉族与匈奴族要求和平共居的历史趋势,促进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大大好转,双方有五六十年和平相处,没有发生过战争,这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曹禺(1910~1996年),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王昭君》等。1934年发表的话剧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这一全新的文体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话剧 ,确立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的话剧具有诗一般的抒情风格 ,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缤纷多彩的意象。我们可以从曹禺的四部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家》中看到这一鲜明的特点 ,从而了解意象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情绪、传达作者写作意图以及增加作品艺术色彩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巴金一直似兄长般十分关心、爱护曹禺,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先后发现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家》等多部经典,并给予独特的崇高的评价,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其他文艺家审读剧本更多地注重艺术形式不同,巴金读《雷雨》,他首先是感受剧本的内容,为《雷雨》艺术的情感冲击力所打动。对《日出》,巴金能够体味曹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巴金在《雄壮的景象》一文里为《日出》作的断言,在当时文坛里声音显得独特,但也可以说是我国作家中对《日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最高的、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巴金没有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解读话剧《家》,他完全用艺术审美的眼光来感受话剧《家》,理解话剧《家》,充分肯定了曹禺改编的《家》具有独立的生命。对话剧《家》,巴金明白曹禺在剧作融入他自己有关现实生活的真切的体验。因而,巴金对曹禺剧作的评价能作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8.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现代戏剧家。他大学毕业前写成的话剧《雷雨》,轰动剧坛。此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后,其制作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品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曹禺在话剧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戏剧家之一。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回国后组织“创造社”,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建国后历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其著作极为丰富,诗集主要有《女神》、《星空》,剧作主要有《屈原》《虎符》等,另有小说、散文、评论、学术  相似文献   

19.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于一九三六年发表了四幕剧《日出》。这两部剧作的相继问世,使曹禺步入了著名剧作家的行列,也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雷雨》的创作已表明曹禺是一个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勇于探索的作家,《日出》  相似文献   

20.
岳杨光辉 《时代教育》2006,(12):179-179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传人日本、朝鲜等国。它是依附着中国汉字,既要依循它造型的特点去书写,又可通过其艺术构思,调动其艺术手法去创作。作为书法作品,当以神采为主,形质次之。正如《文字论》日:“深识书者,惟又见神采,不见其形”。这就是书法最大的特点,书法也可把它抽象,以点、线的交融去发挥,去表达,融人自己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