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维终身学佛奉佛,诗画艺术成就与其较高的佛学修养难分难解。佛学,作为影响他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对他的诗画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王维山水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无穷的虚幻、空寂的境界,同时佛学思想也使其绘画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3.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名字就取自佛教的一部经书。他一生和佛学结缘深厚,雅称“诗佛”。苑成的《酬王维序》中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可以说,佛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自然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在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佛学意趣自不足奇。  相似文献   

4.
王雏和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笃志奉佛的居士诗人的典型代表,奉佛对二人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均有较大影响.由于时代的变迁、思想心态的差异以及佛教思想的发展演变,导致二人对佛教的信仰同中有异.相较之下,王维对佛教的信仰极为诚笃,有“诗佛”之美誉,白居易的奉佛则因更多杂念和功利目的而招致“白俗”之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作为“诗佛”,王维的诗作很多都是浸润于佛理的。王维一生习佛,最初是因为风气的浸染,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特别是中年以后政治上的压抑,佛教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佛教是深有体会,也是有所得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诗作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这正是习佛甚深的诗人在艺术上得佛理禅心之助而精妙绝伦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吕玉栋 《考试周刊》2010,(56):19-20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由于他的作品中充满浓浓禅意,后人称他为“诗佛”。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文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探求王维的忘求之境与佛门情结,反映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7.
<正>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诗论家把他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在盛唐诗坛鼎足而三。王维的写景诗具有高度成就,而在王维写景诗中数量更多、更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并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就帮助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  相似文献   

8.
陈栋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145-146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在诗、画两派,王维算得上是硕果累累,其中以其富有禅理的诗歌最为突出。本文将就王维的诗歌,分析他在禅学上的成就和其独特的造诣。  相似文献   

9.
与佛学的亲近与否成为张恨水构建其笔下女性人物命运走向的一个内在标准,佛教教义成为他安放她们躁动不安和受伤灵魂的一剂温暖的膏药.众多典型人物的命运在张恨水笔下具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情感受挫——亲近佛学——伤口愈合——脱离佛学,并演化为“弃家——入佛”与“弃情——入佛——入世”两大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命运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他的诗歌今传四百多首,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山水诗在我国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能把握好王维山水诗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维精湛的诗歌艺术,体悟到他从自然界静美境界中透射出的闲情。对于王维山水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上。王维的诗向来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他笔下所描绘的心物契合的"无我之境"、动静相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唐代既为统治者所重视,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信奉。王维的母亲事佛三十余载,因此,他从小便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与影响,“弟兄俱奉佛”。同时,王维的人生经历,也  相似文献   

12.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佛圆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诗佛”的称誉,但是通过对王维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仰的不是一种纯粹的佛教,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佛教思想,而是一种融合了道教的复杂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佛学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深切体验和佛理禅意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才能,创作出了不少意境深远、风格恬淡自然的田园山水诗,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本文从四个侧面论述了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王维(公元701年—公元761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流传千古的诗句,均出自王维之手。王维中年以后写的诗具有浓郁的“佛性”,后人称他为“诗佛”,享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的盛名。王维的笔下,自然之景为什么被描摹得那么空灵静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佛教禅宗文化对他的影响谈起。佛教于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我国,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朝。唐朝时,佛教对生死关系的深切参悟和对世界本质的透彻理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时的不少诗人,如柳宗元、贾岛、白居易等,都有一定的佛教情缘,都曾与寺院禅林的僧人有过很多交往。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佛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佛学文章中,他亦从未对佛教的有神论表示过妥协,因而,指责柳宗元佞佛,根据是不充分的。柳宗元的思想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韩愈都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韩认为儒学的危机主要来自佛、道的冲击,故主张排佛、老;柳则认为危机主要来自儒学的神学化和自身的封闭性,故在批判这种神学化的同时,还主张援百家之长以济儒。“统合儒释”的实质就是援佛济儒。思想史的发展证明,柳宗元的主张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 诗佛——王维。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时代背景和母亲宗教信仰的影响,他具有很高的佛禅修养。王维山水诗的禅味体现为两种境界:一种是在般若“空观”的映照下表现出的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另一种是在“空观”之外,将佛教禅宗与老庄思想相结合表现出的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虽然王维的山水诗蕴籍禅味,但却不能把他单纯理解成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为在他的禅境里其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他的山水诗并没有因为佛禅思想的影响而完全失去人生的热望,生命的火焰其实从未熄灭,整体表现为“空观不空”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晚年在辋川别墅过着隐居生活,开始笃信佛教,整天吃斋礼佛,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如《秋夜独坐》、《积雨辋川庄作》、《过香积寺》、《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因此,他被称为“诗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维及其诗歌在盛唐别具一格,《积雨辋川庄作》是其风格的典型代表。这首诗自然温丽、音节铿锵、诗中有画,为唐七律与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王维对政治、文学的纠结与矛盾,蕴含了他亦官亦隐、入世出世、佛儒兼修的人生思考,是王维诗歌艺术审美与人生体验的融合之作;也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唐代诗人政治与人生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