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显然,语文教学不仅要强调工具性,而且要注重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去观察美,欣赏美,品味美...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又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愿和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3.
陈刚 《湖南教育》2008,(11):18-18
一、注重基础。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读,是我国古代母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有“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4.
吴佃玉 《现代语文》2010,(12):86-87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然而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更多注重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学生美感的人文学科。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相似文献   

6.
朱建兵 《教育》2012,(11):47-47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课要少一些理解,多一些情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这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中学语文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周桂平 《课外阅读》2011,(12):335-33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谐,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崔小荣 《成才之路》2011,(14):27-27
语文新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这表明,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教育,阅读教学要强化语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强调语言因素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情感积淀,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积累感悟、熏陶和习惯培养。  相似文献   

10.
金冬梅 《教师》2012,(34):63-6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浙编中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笔者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情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杨超 《成才之路》2011,(21):18-1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掌握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张旭旦 《小学校长》2006,(6):32-32,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又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品味语言,感受美;以境移情,欣赏美;走向生活,创造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审美情趣的培养,一方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客观要求。语文老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一、直观呈现,孕育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里的“物”与“色”其实就是指学生眼前的客观事物的一些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造型、布局等,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至到达“心亦摇焉”的境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看到“形”,体…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并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小学文言文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7.
蔡定松 《考试周刊》2011,(67):41-4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诸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规.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需要。而新大纲同时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就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