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把"经典重写"视为广义"互文性"在小说艺术中的体现,这一认识揭示了文学写作本质上的重复属性,但忽视了"重写"通过不同形式对意义(社会历史)的重构;将"经典重写"等同于社会文化批评范畴的"抵抗阅读",这一认识契合身份政治强调的颠覆立场,忽略重写与"经典"在形式美学上的继承与发展。文章区分两种不同"重写"结构:(1)与"前文本"构成信息互补关系的"同故事平行"结构(homodiegetic para-quel);(2)以暗指(allusion)、母题(motif)和同形异义词(homonym)派生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学批评关注的"经典重写"为例子,本文揭示,将故事层面的情节重置式"重写"区别于作为修辞策略的"重写",将有助于我们发现经典重写内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明:当代经典重写已经不再囿于前期围绕身份政治展开的二元对立框架,因此,对"经典重写"的阐释也应告别身份政治长期关注的"抵抗阅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对经典名著进行重写的现象,如:《藻海无边》对《简·爱》的重写、《福》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重写、《杰克·麦克斯》对《远大前程》的重写等,是后现代"去逻各斯中心""去经典"的一种文学表达。《彭伯里庄园》(Pemberley,1993)是英国当代女作家艾玛·坦南特(Emma Tennant,1931—2017)创作的《傲慢与偏见》的重写本。小说一经出版就销量斐然,但评论界却少有评论。本文借助互文性与女性主义书写理论,通过阐释超文本《彭伯里庄园》对底文本《傲慢与偏见》的仿作与戏仿叙事,探讨当代女性重写对18世纪经典文本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九十年代文学创作中,有一种小说创作迄今尚未引起广泛注意.这类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读者可以寻找到一个与之相关的、先于它们而存在的经典文本(我们称之为前文本).它们与这些前文本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又不是对前文本的简单拷贝,而是对前文本的重写和戏仿.这种重写和戏仿,既形成了对历史的宏大叙事的解构,也表现出对小说叙事艺术的一定探索;既受到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也得益于中国文学的续书传统与翻案、反案小说.  相似文献   

4.
《福》运用“经典的反话语”策略,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后殖民重写,颠覆了欧洲经典文本背后的文化霸权意识。通过叙述视角的重大转换,《福》颠覆了《鲁滨逊漂流记》整个叙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通过对被忽视的星期五的沉默的关注和读解,《福》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存在,释放了被压抑的力量,为殖民地人言说自己打开了话语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神话作为先民想象的产物,成为后代作家创作的素材,不同时代的作家都在进行着重写。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对奔月神话产生了祛魅型重写神话、解释型重写神话和创造型重写神话三种类型。重写文本不仅富于反讽结构张力,本身也成了被重写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作品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对国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1988年“重写文学史”讨论开始,对“红色经典”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学术研究的一席重地。论文对“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研究从角度的变化和方法的多元化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研究将另文概述),以期对今后“红色经典”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经典文本,通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实践检验、大众认同而最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原创性、奠基性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产生过广泛而积极影响的文化产品。经典文本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轨迹和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人类曾经达到的生命境界和思想高度,是人类一切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基础和参照,具有独创性、典范性和永久性等特点。作为中文专业教学领域中的经典文本主要指文学经典文本和文论经典文本,同时也包括相关的文化典籍和人文著作。经典文本在中文专业教学中具有人格境界与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示范意义,本文结合写作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经典文本阅读在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联袂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口号"。本文试图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史",认为目前对于"重写文学史"发生的追认多集中于学科内部,而忽视了其作为历史文化思潮的属性,试图把"发生史"从学科化的线性时间叙事中"剥离"出来,重置于80年代的历史文化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上海作为特殊的文化地理空间,其禀赋的左翼文化传统和消费文化传统在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被"激活",从而对"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形塑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上展开:其一,将该思潮置于学科史层面予以探讨和学术定位;其二是将之置于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新启蒙"的历史语境中作考察,并与80年代现代化文学叙事和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的社会文化思潮相参照。这样的视角对个案的复杂性有所忽略。对"重写文学史"研究,应以深度影响当下文学史写作的"观念"为单元,考证一系列新时期文学学术思潮个案,探索各个文本之间的相应或对照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标准、理论导向和价值关怀作出评判。  相似文献   

10.
唐代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丽奇宝。她以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作题材开后世文学重写的滥觞。文章以单篇《离魂记》为例,分析唐代小说的重写现象。这种重写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离魂记》对南北朝小说《庞阿》的重写,其二是后世派生文本如杂剧《倩女幽魂》等对《离魂记》的重写。  相似文献   

11.
经典散文的教学往往面临相似的困境,即在多元阐释与刻板印象中寻求出路。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提出经典散文的教学策略:返璞归真的"文本细读",探幽析微的"问题情境"创设,拨云见日的"比较阅读",由言语到思维,由知识到文化,通过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以期进入现代经典散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经典是圣人之作,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发扬。但在现今快餐文化横行的社会,小学生经典诵读推广之路漫长而艰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典诵读的意义,并通过精选诵读文本、争取社会支持、摆正学生思想的策略,让经典诵读顺利开展,让传统文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13.
吴慧敏 《文教资料》2007,(31):19-22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轰动世界的著名小说《飘》在中国60余年的译介和接受是一个历经坎坷的过程。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首次把《飘》译介到中国以来,《飘》在中国经历了从一部通俗反动小说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傅东华的译本主宰50年到如今十几种译本竞争市场的过程。这一切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本文旨在以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反思《飘》在中国的重写史,透视相关的文化历史语境,考察不同时期各种形式如何通过"共谋"(collusion)完成重写,揭示其中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制约作用,从而更好地阐释现象,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经典文本组成的,但是对经典文本的教学依然缺少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本文重提文本细读对经典文本阐释与教学的重要性,尝试构建"寻找文本的关键词句——寻找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走向文本深层与文化诗学"三层次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价值透视与反思,以期穿越时空的经典文本经过文本细读的烛照,发挥其在学生精神建构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银梅 《考试周刊》2013,(90):20-20
所谓经典,就是指在一定发展阶段,特定文化的价值理想、思维方式和文化体验的特异结晶。一个民族。其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是中华民族魂魄的一部分,研读经典文本,具有传承民族精神,提升民族魂魄的无可估量的意义。在如今这个追逐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泛滥文化垃圾的“大众化”时代,经典提供了大众与伟大心灵对话交流的精神空间,更加凸显了自己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经典文本的每一次改编,就是一次崭新的诠释。尤其是对古代经典的改编,无论是于再度创造者还是于接受者都是一次挑战。对经典的改编是皈依还是颠覆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内核是不能改变的,她的文化价值、美学精神和哲学意义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别和任何种族共同追求的目标。经典文本改编的母体只有一个,然而,改编的子体是因历史、时代、人群的不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王蓉 《学周刊C版》2023,(15):118-120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国学经典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语文课堂中,国学经典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国学经典的魅力,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了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使学生个人素养得到发展,让语文教学回归经典,厚植人文底蕴。文章先分析了国学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巴金小说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作品文本的内在质量以及民国时期的主要批评文本来看,巴金的现代文学经典地位主要是通过群选经典—国家意识形态—文学史定论这样的途径得以确立的,是一种被特定时代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等非文学因素所建构的,相对来说比较笼统、模糊的"经典",而不是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达到了文学经典的水准。期待着相关研究能够回到历史空间,将巴金及其创作置于产生文学文本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不断向前延伸的视野来进行全新的理解和阐释,促使一种或多种具有全新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巴金"出现。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