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是位杰出的作家,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广受赞誉。《花桥荣记》是《台北人》中最具有写实特点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白先勇一改惯用的全知叙述策略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这一视角的"见证"下,写出由大陆撤退到台北的那批人的悲剧故事,表达对往昔故乡的追念和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相似文献   

3.
选取白先勇短篇小说代表作《台北人》进行色彩分析,具体从白先勇之所以偏爱色彩运用的背景、色彩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花色的象征意义或对主题表达作用、色彩运用的规律、《台北人》中富有色彩感的意象群落对于整本小说主题的作用、色彩与书写白先勇心灵痛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色彩感对《台北人》影视变体独特作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色彩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白先勇代表作的短篇集《台北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同时,由于白先勇身份的特殊,与其他作品相比,这部短篇集所流露出的感伤意蕴也尤为浓烈。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6.
吴健 《现代语文》2009,(12):101-10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塑造了很多的悲剧人物形象,他们由于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无法适应巨大的时代转换,导致人物悲剧的产生。本文认为,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仰的缺失。获救之道在于皈依基督教,信仰上帝,在上帝的荣光中感受基督的伟大,精神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现代寓传统的方式表达今昔对比、今不胜昔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一个主题。在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当中,饮食隐喻的运用更是对《台北人》这一主题的映照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其中的一系列作品无不流露着显在的伤感主义情绪;透过此种伤感主义情绪的实质,我们不难洞察到白先勇对于那个时代的矛盾心理,同时亦可由此感知历史之于个人命运的影响。而针对其伤感主义情怀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则又可以使我们领会到作家含蓄的悲剧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台北人》中多次出现的重要隐含意象。作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想像之一,对上海的怀旧性述说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白先勇的“现代梦幻”。由于怀旧往往是深层“不足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结合白先勇创作《台北人》时出现的“认同危机”,我们发现这种对上海的单面描写其实暗含着作者对处在时代和历史转折点上的“台北人”和台湾社会的深层忧虑。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对《将传统融入现代》一文的补充论述。讨论白先勇接受《红楼梦》影响的创作主体之外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只选择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来讨论的原因,并从创作经历、文学环境与背景等方面,对上述问题作了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看待同性恋,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三对同性恋关系分析他们共同的特质:对生命有强烈的渴求与执着;爱情建立在怜悯的基础上;死亡情结。其次,根据《孽子》,从社会人生各方面渲染同性恋者的人生悲剧,写他们人性艰辛向善的斗争、人性的破坏与抚慰以及父子关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白先勇探索同性恋题材的价值:深入人的精神与灵魂探索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人类普遍被压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的回归与认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趋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西方文化的追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这两种思潮融合,我想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局面出来。”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来探讨他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白先勇的《台北人》中的十四个短篇,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相异,每篇能独立存在,可称得上是上流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自觉地将传统的、现代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台北人》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学对白先勇这位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是巨…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白先勇同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同为后世留下了少而精的短篇小说,所以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与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中,比较人物形象塑造的畀同有可行之处。两篇短篇小说中采用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物形象,并对作品中不幸的人物形象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也能看到白先勇对鲁迅人物形象继承后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作从《台北人》起,其小说创作可谓已步入成熟阶段。从《台北人》和《孽子》中小说人物的构建可见,对人物的把握上,白先勇摆脱了意识形态偏见,以更为客观的立场,在时间化和人本化的人物构建模式中,赋予人物历史深度和精神深度,构筑起两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体系。这为中国作家如何继承本土经验,又能化用西方现代文学精神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7.
杨眉 《文学教育(上)》2013,(24):130-130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是后来结集的《台北心的开篇。他笔下写的都是从大陆逃亡到台北的遗老遗少,这些失去家园的“台北人”,白先勇对他们流亡异乡的孤寂落寞感同身受。而尹雪艳这个如神一般“总也不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些无处安放的落寞灵魂中的一抹“红”。几乎所有人都如飞蛾扑火向她扑去,寻找那一份心灵慰藉,与此相比,生命也不足惜。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是一个极具悲悯情怀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类困境的深情关注及对人生悲剧的不懈思索,本文从分析《花桥荣记》和《那片血一般的杜鹃花》中的灵肉冲突入手探究其中蕴含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思旧赋》是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后期重要作品,被收入系列短篇小说集《台北人》里。自先勇系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小儿子,今年四十七岁,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教授。他五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工作,至今未断。他的作品,有《金大奶奶》、《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谪仙记》、《台北人》等几个短篇集,和一部长篇《孽子》。《台北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氛。小说《金锁记》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其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