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雪 《历史教学问题》2023,(2):143-150+72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之时,虽然没有改变对苏联的既定政策,但已开始酝酿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的对话者。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本质却是戴高乐外交策略引发苏联的误判,他并不认为缓和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首脑会议的失败,这种“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即便在法苏关系的“低潮期”,戴高乐始终没有对抗苏联的想法。他认为苏联最终会放弃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政策,回归到传统的以国家利益为本的政策上来。届时,通过法苏合作解决欧洲问题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1961年8月,柏林墙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判断苏联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东德难民西逃问题,并不是要加速解决柏林问题。据此,英国认为盟国应当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苏联进行谈判,达成一项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协定,实现柏林的安全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在反对盟国采取过激性应对措施的同时,积极劝说法国和西德参与对苏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一致,成功推动了美苏之间试探性会谈的进行,最终缓解了危机。英国在危机中执行的外交政策,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前期英国缓和政策的继续,这一政策不仅对柏林墙危机的缓和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乃至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7-1941年苏联的外交政策共有三次调整。20年代格奥尔基.契切林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打破孤立状态,使苏联在国际上获得承认并稳定它在世界上的地位。30年代马克西姆.李维诺夫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提出集体安全政策,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法西斯集团的威胁。从1938年9月到1941年6月莫洛托夫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终止与英法波等国的谈判,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转而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相似文献   

4.
60年代末70年代初,长期对抗的东西方关系进入“缓和蜜月”。这一巨大变化是由于美苏从各自的对外战略出发,需要欧洲有个缓和局面,但西德在60代末对苏联、东欧推行“新东方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就阿登纳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目标,阿登纳时期德苏关系和哈尔斯坦主义产生的原因等作一探讨。一阿登纳任总理的联邦德国政府(1949—1963年)是美国一手扶植下建立的。阿登纳对外推行追随美国、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则采取完全敌对的方  相似文献   

5.
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大致有三个时期:“主权恢复”、“新东方政策”和“全方位外交”时期。联邦德国外交政策每一次调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目的都是在特定的国内外形势下实现最大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出口管制政策是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战略的重要手段。肯尼迪政府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开始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对苏东国家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但由于其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内在政治性诉求和冷战的继续不可避免地阻碍这种调整的实质性发展,使得此时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还很局限,从而进一步证明此时肯尼迪能做到的只是"有限缓和"。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作了辩证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保障了苏联的国家安全,为苏联争取了一段宝贵的和平建设时间;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犯了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它侵犯了周边弱小国家的主权,破坏了其领土完整,给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解体与以叶利钦为代表的苏联激进"民主派"的活动直接相关。本文着重研究苏联解体前后,苏联国内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所谓激进"民主派"政治崛起的原因、特点,以及这一过程对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外交政策问题,是苏联史学界和西方史学界之间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双方的主要分歧点是慕尼黑之后苏联外交政策到底是否发生过改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通过对苏联和西方公布的主要有关文件材料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苏联史学界“毫无变化”的观点,还是西方史学界“方向性改变”的说法,都与历史的真实有所出入,实际情况是:慕尼黑之后苏联外交政策确曾发生过一些变化。慕尼黑之前苏联执行的是争取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0.
共同外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欧洲长久以来的梦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启动是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建设的里程碑。同时,欧洲的对外政策也带有"普世价值"、多边主义等强烈的欧洲价值观念色彩,这些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在欧盟对华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文章以欧盟对华政策为例,从价值观视角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建设,探讨价值观影响下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意在探讨1939年3月联共十八大至同年八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期间苏联双重外交政策实施、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过程。一苏联双重外交政策的开始实施慕尼黑会议之后,苏联为了适应急剧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开始逐渐调整其外交政策,至联共十八大召开时,终于确定了具有双重性质的外交政策但这一政策并未立即付诸实施,这是因为1939年3月中旬捷克灭亡之后,在西方曾一度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重建集体安全体系的迹象。苏联决定全力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政策在1948年底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发生了几次演变,从“不急于获得承认”到“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同美国发展外交关系,再到“与苏联结盟,坚决反美”外交政策。其中,美国、苏联以及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调整对美外交政策三个重要因素,而独立自主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原先视为靠山的英美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仅没有制裁日本,反而力图利用牺牲中国的办法缓和同日本的矛盾;在国联大会和布鲁塞尔大会上,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尤为明显,这标志着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奉行对英美外交政策的失败。此时,苏联(尽管出于利用中国抗战牵制、削弱日本的需要)却表示支持中国抗日斗争,国民政府遂加强对苏外交,以争取苏联的进一步合作。当时落后的工农业生产,亏额甚巨的财政和薄弱的国防力量等客观条件迫使国民政府转而争取苏联的援助。抗战时期的中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地缘政治作为一种理论,深刻影响着美国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其实质在于以此为理论导向,打压和遏止俄的崛起,防止亚欧大陆出现又一个苏联,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继续和发展。纵观未来美国对俄政策,其遏止俄的既定目标不会改变,但鉴于俄的政治影响等原因,两国关系不会回到冷战,"冷和平"状态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利益视角看“一边倒”外交政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原则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 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与苏联结盟有利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实现。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一边倒”决策是在当 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几年中,中苏关系恶化进而破裂.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推行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收回中东路的国家主权是一因素;更主要的是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实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公开宣布“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当时复杂、剧烈对抗的国际环境的产物,也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结来中国的屈辱地位而英勇斗争的结晶。实行“一边倒”只是表明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而不意味着新中国依附苏联;并没有中断新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贸易往来;“一边倒”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引进了资金和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苏联对德国法西斯的活动和态度入手,全面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绥靖政策的关系.认为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标志苏联外交政策由集体安全政策向中立自保政策转变,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推行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苏联学研究是“冷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美国政治联系紧密。美国的苏联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思想理论支持,为美国对苏外交政策服务,配合情报部门的反苏工作。冷战虽然结束,但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竞争的实际存在使美国苏联学研究继续保持其作为斗争工具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