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薇娜 《语文知识》2013,(1):107-109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上面/下面"这两个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进行考察,揭示了二者在语义、用法和隐喻投射方面都存在不对称性,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其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隐喻的本质即是将已知的认知域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以理解和认识新的事物。借助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隐喻理论,归纳并分析了汉语中"走"字所具有的隐喻意义,简要梳理了"走"的语义演变,并总结了新时代下涌现的与"走"有关的新词语。对词语的隐喻意义和语义演变的解读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词语。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山寨"语义非常丰富,可适用于诸多语境,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和重要的语义理据,在"山寨"语义衍生与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隐喻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山寨"语义泛化的路径,并对"山寨"语义、构词方式、词性及感情色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康玲丽 《考试周刊》2011,(18):44-45
2008年最炙手可热的网络词语非"雷"莫属,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对网络词语"雷"的来源及其认知理据进行了考察,并从意译方法中分析网络词"雷"的隐喻意义及其英译。  相似文献   

5.
张贝贝 《文教资料》2011,(22):23-26
"梅"、"兰"、"竹"、"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作者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特有的"四君子"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君子"国俗语义联想的基础和类型,以作为汉语国俗语义的认知研究中花木词语义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和隐喻扩展理论对through作介词使用时的语义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介词的基本空间义向抽象义拓展延伸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其对多义词学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机制在成语意义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系统性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层面分析了汉语成语在概念层次上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和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汉英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的基本途径;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体和互动的关系;两种认知方式在"眼"的语义延伸中共性大于个性。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语义变异的基本方式,通常表现为表意的偏离和语义的变异,但符合表达"效率原则"。本文从认知的视角,集中分析了变异隐喻是如何以模因的方式重新复制传播,最终实现语义的衍生与泛化。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框架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前者指出思维的隐喻性,而后者则强调隐喻在不同域之间的合成方式。"蜘蛛侠"和"蜘蛛精"的输入空间相似,但输出结果却蕴含着不同的隐喻,价值观棱镜起到了语义核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方式。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对英汉语言中的"黑色"隐喻加以对比分析,探讨以"黑色"为源域投射出的其他认知语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英汉平行语料库,通过分析对"眼"的隐喻语义进行分类,考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眼"的认知模式是如何从英语中转换到汉语中的,从而考查基于"眼"的概念隐喻在英汉语认知理解的阐释过程中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3.
周琦 《考试周刊》2011,(5):38-39
英汉两种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习语,这些习语大多都运用了隐喻。隐喻包括始源域和目的域。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域的"虚"、"实"分析,以关于"学习"和"知识"的隐喻为切入点来探讨隐喻的概念合成理论。隐喻习语的构建离不开概念合成的认知机制,以最终达到认知凸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汉语"得"字的语义分析,将"得"分为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结果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描述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可能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运用完形理论,阐释了实意动词"得"语义中的因果关系原型的隐喻性延伸,揭示了"因果关系"正是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的"得"语义中的概念相似性,基于概念相似性的隐喻认知机制是"得"语法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隐喻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分析隐喻与语义的关系及探讨隐喻理解中的语义过滤模式,提出运用语义过滤模式避免隐喻认知失误的方法,以提高目的语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隐喻理论是解释语言词汇层面的理据性、系统性的最重要理论之一.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分析探讨英语词汇的隐喻化现象和过程,研究发现:英语词汇层面普遍存在着隐喻化现象;对于相当多的词汇而言,其语义的产生是通过隐喻思维认知方式构建起来的;当词汇语义以隐喻认知方式延伸时,词汇的本义和它的延伸义之间的主要关系特征是"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概念整合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普遍认知过程,对隐喻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描写和阐释。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以"像狼一样凶残"为例,探究英汉动物词隐喻的意义构建,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朱洁 《考试周刊》2011,(46):40-42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脱语义化、延伸、脱范畴化和腐蚀,隐喻和转喻。借助语法化理论对现代汉语"门"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门"的涵义及用法的演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门"的语法化进行考察,可以得知"门"其实是一个多义范畴。本文对"门"的作为后缀的用法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20.
语言既有任意性的一面,也有理据性的一面。隐喻理论是解释语言词汇层面的理据性、系统性的最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主要以cool为语料分析探讨词汇的隐喻化现象和过程,研究发现:(1)词汇层面普遍存在着隐喻化现象;(2)对于相当多的词汇而言,其语义的产生是通过隐喻思维认知方式构建起来的;(3)当词汇语义以隐喻认知方式延伸时,词汇的本义和它的延伸义之间的主要关系特征是“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