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是生命的源泉,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为了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湖南科技大学10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标准,饮食行为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并且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比健康状况差的学生饮食更合理.建议:大学生关注健康,注重饮食;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加强健康、饮食教育.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由此可见,健康行为是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从日常学习、体育锻炼、人际交往、饮食就餐和课后休息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的健康行为,有效培养其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其良好校园生活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理解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陈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和当前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文章结合一些理论观点,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有效的促进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应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等。以期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体育课在新课改中称为《体育和健康》。其中的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健康列为重要内容。然而,学校的饮食、环境、生活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亟需改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学习内容是《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节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学生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而我国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健康情况令人堪忧。这早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所以怎样通过《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合理饮食和食品安全,让意识上升为行为,即落实到指导自己一日三餐的饮食行为,服务于自己一生的健康,才是本节教学的目的。以设计营养午餐和怎样购买安全食品为检验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手段,从而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以自制食谱和绿色食品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健康生活为结束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喜悦,产生主动学习好生物学的愿望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教学课题。  相似文献   

6.
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7-9年级全一册第七章第一节—足球(水平四).足球是中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之一,是世界上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中本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7.
通览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我认为与以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品德,让中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当代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文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有关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也都是紧紧围绕着增进健康这一主题进行陈述的.  相似文献   

9.
况自然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6):97-98,128
目的:调查某中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为更好地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为,但有一定的健康饮食意识。女生的营养知识及行为优于男生;县城学生优于农村学生。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学生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正确指导中学生改善膳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积极投身改革实践,课程改革呈现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了解新疆高校教师的营养知识、饮食行为习惯及健康现状,为今后对高校教师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新疆9所院校在职教师380人进行营养知识、饮食行为及健康现况调查.结论是新疆高校教师日常饮食营养习惯和饮食行为不够合理,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参加锻炼运动时间不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但其饮食营养态度较好.建议加大营养饮食知识宣传力度,加强锻炼身体并开展定期体检.  相似文献   

12.
李曼萍 《教育导刊》2001,(20):16-18
一、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学校健康教育指在中学中,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作为主要受教育者,开展以传播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生活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课内外各种教育方法,使中学生获得卫生知识,建立卫生行为,养成卫生习惯,自觉地促进行为和环境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中学生从小就能自愿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中学生肥胖现象和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并依据《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要求,采用个别化课程、行为纠正、饮食控制、自我调节等策略对肥胖学生进行科学干预.经过科学干预,肥胖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肥胖学生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学校教育真正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依据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总结我国体育教学几十年评价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评价理念与模式,完成了新课程标准较完备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但其中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及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给教师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它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意识,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行为;要不断改善自身素养,提高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实现课程标准的能力,要研究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发挥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激励功能,努力达成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朱薇  朱应明 《考试周刊》2010,(54):176-178
本文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南通市区部分初中生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目前中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的状况。结果表明南通地区大部分中学生对健康的内涵有正确认识,一部分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健康意识,但缺乏自我保健知识、体育卫生知识,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普遍存在认知水平与参与的不一致性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然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但不忽视运动技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改革和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作出了强调.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有效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内容.本文在分析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学内涵的基础上,就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些见解.为素质教育中关于体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做出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文明习惯和进行诚信教育,这与《课程标准》对中学生作文作出的"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情感真实健康"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中学,可以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22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育道德是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中学生在课中和比赛中发生的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