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卫风·淇奥》,一首君子的赞美诗。本文从《淇奥》一诗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鉴赏这一《诗经》中的杰出篇章,体味诗中所塑造的君子的绝代风采。  相似文献   

2.
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历代文人雅士赋予竹以深厚的内涵,倾注大量的溢美之词。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诗歌。《诗·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已开始将竹赋予君子的品行。《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曾暂寄别人空宅中,便令家人在里边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王子猷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如张九龄的咏竹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无。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和黄门卢侍郎咏竹》)这种“高节”,切合竹子…  相似文献   

3.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4.
咏钓鱼诗是历代诗人描写的主要题材之一,有不少诗作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蓼蓼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唐代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一诗中,把钓鱼的情趣写得有声有色:“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王维对钓鱼也情有独钟,他在《青溪》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5.
这两句话是《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诗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把雕骨称“切”、雕牙称“磋”、雕玉称“琢”、雕石称“磨”,后世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称为“切磋”、“琢磨”,表示做学问时的反复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文本】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郑燮《竹石》、《诗经·淇奥》、管桦《竹颂》(节选)、纪录片《苏东坡》。【教学目标】1.通过诗与画的阅读,观"竹"之韵,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通过人与竹的比照,品"竹"之格,初步感受"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实现对民族文化中特殊意象"竹"的传承性理解。  相似文献   

8.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9.
青青翠竹韵     
在“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中,均有竹的位次,可见其文化意蕴深厚,自然禀赋美好.《诗经》有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传统经典将竹和君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竹的喜爱和赞美.在我看来,竹并非世间俗物,它蕴含着诸多美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11.
青青翠竹韵     
在“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中,均有竹的位次,可见其文化意蕴深厚,自然禀赋美好。《诗经》有云:“瞻彼淇奥,菜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传统经典将竹和君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竹的喜爱和赞美。在我看来,竹并非世间俗物,它蕴含着诸多美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3.
在约占《诗经》总数的婚恋诗中,描写思妇的诗歌约有10首左右,如:《卷耳》、《君子于役》等;描写弃妇的诗歌亦有10首左右,如:《卫风·氓》、《邯风·谷风)等,从数量上看,仅次于恋歌。这两类诗都以女性的生活、心态为描写对象,写思妇的愁苦,写弃妇的悲愤,无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可谓我国思妇诗与奔妇诗的进简。但这些诗歌所描写的思妇与奔妇,又与后世不同,不仅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也保留着周代妇女朴素的思想感情及其诗作的艺术特色.一、《诗经》中的思妇(一)《诗经》中思妇的类型与后世不同。在周代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卫风·淇奥>用竹意象来起兴君子之德,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卫国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君子风度,且竹在当时人认识中也是这种君子风度的代表.故<淇奥>的竹意象既产生于卫国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又折射出这种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女性美丽的形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因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女子美貌的描写和赞美,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非常丰富的语词是用来写女子之美的。如:“窈窕淑女”“静女其姝”“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等。而且,《诗经》中还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比喻,如:“有女如玉”“颜如舜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后者开了以“桃花”喻人面的先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卫风·硕人》中的一段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通常来讲 ,我们赏析《诗经》总是特别注意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 (也有叫“重章叠唱”的 )的结构方式等等。若论赋的手法 ,《诗经》中有《硕鼠》、《伐檀》之歌 ;若论比兴 ,又有《关雎》、《蒹葭》之属 ;讲到重章叠句 ,也有《黍离》、《采葛》显得更为典型。而高中语文 (试验本 )第三册选择的《〈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着眼点却是如同天籁一般的自然和不事雕琢。一、《卫风·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的民歌 ,它讲述了一个弃妇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她的悔恨和决绝。从正常的时间顺序来…  相似文献   

17.
象征趣话     
先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再让我们想想下面的事物:梅花、泰山、流水、白云等等,它们除了实指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岁寒三友:松、竹、梅,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呢?由此可见,在我们生活中,人们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比较普遍的。各种花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康乃馨代表温馨、慈祥,牡丹代表富贵、羞怯,水仙代表尊敬、自爱,蝴蝶兰代表幸福、吉祥,白色百合花代表纯洁,蓝色紫罗兰代表诚实,等等。中学语文教材里也…  相似文献   

18.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景泰蓝的制作》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典范说明文,长期被收录于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科技之光"板块就收录了这篇文章. 既然是说明文,则教材编者选此目的,当然主要是为了介绍各种说明方法,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诗经·卫风·淇奥》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是形容一个人文采好,有修养.《论语》中将其引申为君子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像制作骨器和玉器那样,用切、磋、琢、磨等方式来锤炼砥砺自己.  相似文献   

19.
砥砺的智慧     
《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执掌教鞭的老师,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只有不断地切磋打磨,才能抹去附着的灰尘,让自己的光华闪耀出来。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世界万物,其形象无不有色,其景境无不带彩。这就决定了文学描写中色彩描绘的重要性。没有色彩描绘,形象无法展现,意境无法开拓,内含的情感也难以揭示。故此,古往今来,写景诗文多重视色彩描绘。《诗经》即有“瞻彼淇兮,绿竹青青”(《工风·淇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等句,勾画出了鲜艳明丽的形象。至于《楚辞》中的“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九歌》),“青黄杂兮,文章烂兮”(《橘颂》)等句,则已经注意到色彩的交织映衬。到了唐诗宋词,颜色形象的调配达到了十分高妙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