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树锋 《考试周刊》2008,(2):172-173
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经过对大量的不同种类艺术的考察,认为艺术幻象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一切艺术都应该以创造艺术幻象为旨归,并且它具有普遍有效的尺度作用.因此在她美学思想中,艺术幻象是一切艺术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形式,并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类型的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2.
温婷 《文教资料》2008,(25):73-74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关学,认为人具有先验的符号能力,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符号论的美学体系.艺术的符号论在人类情感与生命形式的统一中获得求解.艺术抽象具有超越性的价值.从艺术创作出发,以基本幻象作为艺术分类依据具有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1):23-25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对艺术下的一个经典定义,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她的符号理论得益于恩师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本体论阐释,从而剖析了各种艺术符号的具体特性。而针对其中的艺术创造抽象过程所得到的艺术幻象,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用了很大篇幅阐释了其产生、特征以及各门艺术类型的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问题。认为“幻象”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美学思想,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是"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哲学观念在生活环境创造上的体现.这个美学思想应和了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为其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基本美学思想与其他门类艺术的美学思想有共同之处,又因园林集空间与时间艺术为一体而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东方美学和艺术是不同于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和艺术形态。长期以来,我们以西方美学原理来阐释中国书法,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而以东方美学来观照中国书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本文将中国书法置于东方美学的语境中,试图从中国书法的审美取向、书法的语言、书法创作、书法接受、书论的言说方式等入手,具体分析东方审美观和东方美学的象征性、强烈的主体性和情感性、直觉体验性、诗性的理论言说等特点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幻象”和“直觉”在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朗格认为,幻象就是艺术中的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幻象是生命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直观性和“他性”的特征;朗格的直觉观与传统的直觉理论不同,她认为“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一种特殊的表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建构了融形式符号机制和社会历史生成机制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反讽、异化、拟人化、典型、赋形、特殊性等社会与艺术形式概念等纳入二元结构框架中考察,深刻揭示了形式的现代性悖论、虚假幻象和意义缺失,为弥合心灵与形式、精神与形式、社会与形式做出了系列努力,彰显出了“整一性”“语义化”“图式化”等形式符号美学批判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书法形式符号进行“陌生化”处理,具有很重要的美学意义。书法形式符号“陌生化”可以从线条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书法形式符号“陌生化”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和遵循“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论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构成维度,它从"审美之维"与社会理性之维关系角度来审视艺术形式,把艺术形式视为艺术的政治、革命功能的实现介体,并揭示了艺术形式与作品内容、艺术形式与感性解放、艺术形式与美学规律的关系.这一艺术形式论以其自身鲜明特色而殊异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式理论和现代西方形式主义美学流派.  相似文献   

11.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13.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对它赞赏有加,但其仍未免有滑向形式主义之嫌。李泽厚先生对它进行“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的改造和完善,虽也可包涵部分文学作品,但要把整个文学涵盖在“有意味”中,似乎并没有做到,还有待进一步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目前钢琴教学中“重技轻艺”、“重艺轻美”的问题较为突出,片面追求钢琴弹奏技能而忽视音乐本体美和意境美已经成为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推动钢琴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罗马诗人兼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艺》虽然创见不多,但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谐、真实、合式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当然,和谐、真实、合式在贺拉斯的美学思想中是统一的,和谐是核心,真实和合式是达到和谐的途径。从整体上看,贺拉斯的美学思想仍然体现着西方古代的“和谐”这一传统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6.
审美形式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本从分析其对“审美形式”一词的特殊规定性入手,探讨马尔库塞对学艺术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观点,并试图纠正学界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7.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朴素的文字渲染了爱情的主旋律,成为烂漫在高原上的文化奇葩。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独具特色的"花儿"艺术也受到国家和学界的重视,它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从美学的角度对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进行探究,对其美学特征做一个初步分析,从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切入口展现"花儿"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19.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理论话语,其实质是把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此理论的出炉是和当时西方社会语境十分吻合的,它传入中国大陆之后,迅即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文章试着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理解而引出艺术民主化,从而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