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月7日上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京津地区领导成员首次工作会议,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召开。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刘京林教授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2.
心理距离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地理空间距离,深刻影响中国对外传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的选择。本文选取文化差异、政治环境差异、发展水平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地理距离为心理距离的测度指标,以此建构心理距离测算公式,并计算中国与40个样本国的心理距离。依据心理距离,提出了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分层策略,其分层策略具体体现为一是将心理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作为当前中国对外传播的重点国,二是依据心理距离大小实施中国对外分层传播,三是不断缩小中国与第三层次、第四层次国家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3.
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职能,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精神追求的公益广告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内化于人心的民族心理必然会影响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公益广告只有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才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研究其传播机制,增强对传统文化心理运用的系统性对于公益广告创造性地利用传统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9月13~14日,第九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杨宜音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上进行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换届仪式,  相似文献   

5.
2012年9月22至23日,第八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在长春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杨宜音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赵鑫副校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刘京林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王以宁院长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陈作平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25至26日,"第七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于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7.
王娜 《今传媒》2013,(11):59-60
谣言,古而有之,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从而危害更大。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会迅速地集结成具有相同心理特质的心理群体,这些心理特质主要体现为群体极化心理、刻板印象心理、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等,研究这些社会心理,对有效防范和控制谣言的传播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晓辉 《现代传播》2006,(1):130-131
2005年11月4-5日,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承办。参加本次会议的研究者共59人,来自37家单位,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新闻报等8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国大妈疑遭讹诈》这一典型虚假报道谈起,从传播链各环节分析了虚假报道的成因,并试图以“心理势阱”这一社会心理层面的心理机制来解释网络时代虚假信息传播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 ,于2002年11月1日至4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直辖市的43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一批社会心理学专家加入了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行列 ,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理空气。大会收到论文56篇 ,涉及新闻心理、传播心理、广播电视心理、互联网心理和广告心理等几大方面 ;其中既有对基本理论的探讨 ,又有应用方面的研究 ,既注重抽样调查 ,也注重实证分析。随着社会发展与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 ,传受双方更需要交…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刘立红  连水仙 《新闻世界》2008,(12):154-155
本文试图以好莱坞动画《功夫熊猫》为现实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其传播特色,本文以为,《功夫熊猫》作为跨丈化传播的现实文本,其传播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元素,暗合了中国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心理;二是秉承好莱坞一贯的喜剧风格,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义丈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1月1日至4日,第六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的传媒业界精英共6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11月 1日至 2日 ,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以及湖南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举办。参加会议的研究者共 4 0余人 ,有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2 1所高等院校 (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 )的研究人员 ;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学者 ;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媒…  相似文献   

15.
微观视角是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点,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微观的手法可以抓住国外受众的普遍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更易于传播中国故事,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礼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情感。从传播理论方面看,礼文化传播不仅是一套行为准则、一种文化模式、一套价值体系,更是一种传播理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播思想和传播价值,是中国传播思想及理论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礼文化,对确立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视野狭窄、方法单一、思维片面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闵慧 《东南传播》2015,(2):108-110
日韩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历经起起落落,而如今,韩剧在中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日剧却日益衰退,收视群体不断小众化。本文以近两年广受关注的两部电视剧为例,从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受众的从众心理、电视剧资源、文化产业政策和剧集设置等方面的不同来寻求日韩电视剧在中国传播效果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我国电视剧应从文化上靠近、把握现代人心理、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利用网络媒介等方面来增强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的扩大。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和西方民众对中国普遍缺乏理解的现状使对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外传播并不是简单的新闻传播,如何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主动扭转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偏见,一直是学术  相似文献   

19.
蔚涛 《记者摇篮》2008,(12):108
新闻受众既是新闻传播的对象,又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效果的体现,最终反映在新闻受众身上。反观中国媒介近年来的发展曲线,正符合受众心理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传媒名家     
虞达文,1927年出生,曾任广西大学中文系兼新闻系主任,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心理学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