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与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相对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包含着真理的相对性,绝对真理包含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地位的相互转化推动着相对真理永无止境地向绝对真理转化。因此,我们不能把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同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这既有利于彻底坚持世界的可知性,又有利于辨证地理解真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与“相对真理”相对的概念,“绝对真理”是不应摒弃的;作为人类真理性认识的逻辑终点.“绝对真理”有其存在的独特功用。首先,“绝对真理”是说明和理解相对真理的前提条件;其次.“绝对真理”反衬出人们把握的真理都是有待发展的相对真理;第三,绝对真理标志着相对真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绝对相对、一般个别、共性个性是同等级的概念 ,但并非等同的概念。“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与“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两个判断不相容。“总和”论于实践也无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多种版本的哲学教科书,在“真理”一章中都设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一节,分别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在教学中感到,这一节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必须加以改造。而改造的关键在于,应当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取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提法。  相似文献   

5.
析绝对真理的两个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庆春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6):10-12,19
对绝对真理的界定,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每一绝对真理的基本涵义都有两个方面:一是绝对真理是具有不可被推翻性的认识,二是绝对真总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其中,对“无数”与“总和”应用辩证的观点去理解。理之,绝对真理乃是具有不可被推翻性的认识,是此前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我主张对绝对真理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考察,在这两个层次中绝对真理有不同的含义、特点,并和相对真理存在不同的关系。所谓微观考察,是把真理作为一个个既成的认识成果来考察。在人的认识成果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具有无条件正确性的、在它自己所说明的范围内无须再加深化和精确化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长期纷争的一个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围绕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提出了种种见解。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究竟什么是绝对真理;其二,怎样理解“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  相似文献   

8.
"师生对立统一"等命题是绝对真理,有助于从宏观上澄清认识。"学生第二"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命题是相对真理,理论上有失偏颇,但能有效驱动实践,并激活和发展绝对真理。教育实践者应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同时保持开放性,把相对真理上升为绝对真理,追求更加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时,不少的哲学教科书采用这样一种传统的表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联系的。由于人类思维的能力具有至上性,而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的思维能力又是非至上的,这样,“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提法是不恰当的,应当摒弃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概念,而代之以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真理的过程性、思维的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在不同的论域里说明真理辩证性质的两对概念、不能简单混同。重新解读两对概念的内涵,走出真理的“迷梦”,为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企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原则指导下,莱布尼茨提出了两种真理的学说。所谓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一种是事实的真理。他严格区分了这两种真理,认为二者是绝对对立、不可逾越的。实际上,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它们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这点上,它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认识理念与实践观念在现实社会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与价值、实践观念与价值观念,这些在唯物辩证的思维看来具有着辩证关系的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却被习惯思维直观的感性人为地分割开来,使得人的社会活动的完整过程被肢解,把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现象的判断与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混为一谈,这种形而上的抽象思维人为地制造了思想上的麻烦。而实际所呈现的情况是,真理与价值、实践观念与价值观念是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的,认识理念与实践观念的统一正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明确指出真理不包含谬误。真理的本性规定其自身不包含谬误;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联,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相对性及其表现“近似性”均与谬误无涉;真理和谬误的同一性,不包括互相渗透的情形;真理向谬误转化并非因为其中包含谬误。必须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藉科学思维取得对于真理问题的正确认识。相对主义、主观臆断、片面性等思维方法,违背唯物辩证法,为科学研究所不容。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离开了解放思想就无法做到实事求是,背离了实事求是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思想解放。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二者的关系上,指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的哲学根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人类全部实践的结果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它要真正成为现实的标准,还离不开已有的正确认识、理论来判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提法理论上并不完全周延,行动上容易导致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个性自由"应当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诉求。它根源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个性人生成的需要,针对的是伦理文化教育中"善的神话"、理性文化教育中"真的僭越"和"美的泛滥"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它的实质在于将真善美统摄于个性自由,从而用个性自由来协调真善美之间的张力,即通过"启真"获得"认识上的自由"、通过"寻真"获得"思想上的自由"、通过"导善"获得"意志上的自由"、通过"立善"获得"行动上的自由"、通过"审美"获得"情感上的自由"、通过"求美"获得"心灵上的自由",最终使人发展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8.
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演变有两个趋向:从研究真理的性质到研究真理的接受标准(条件);从关注效用到关注人类幸福。肯定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主张对话和交流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值得借鉴。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真理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其基本规律主要有:真理在实践基础上得以产生、检验和发展的规律;真理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真理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规律。深入探究和掌握这些基本规律,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两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真理性认识应包含正确的感性认识,因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客观真理”概念不宜使用,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使用“客观真理”概念容易混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