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gēng);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 hǎi);是为书三味。”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由此,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细细回味,感觉教育就像一杯盛满酸、甜、苦、辣的美酒。  相似文献   

2.
“三味书屋”的大匾额(高66.5厘米,长204厘米)高高地悬挂在寿镜吾(怀签)先生的书房,其中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该怎样解释呢? “三味”典出于宋代李淑所著《邯郸书目》的序文:“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拆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其中太羹指肉汤汁,折俎是用牛的左肩胛,大臂、臑(nao,即小臂)医治跌扑创伤而举行的一种祝药仪式,醯醢,(xihai)醯为醋,醢是用肉、鱼制成的酱,泛指“肉酱”。李淑在  相似文献   

3.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相似文献   

4.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5.
写作三味     
<正>"三味"这个词,来自鲁迅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则认为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6.
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ēn);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由此,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细细回味,感觉教育就像一杯盛满酸、甜、苦、辣的美酒。点点柠檬酸每天,我们都用各种方式教育着我们的学生要诚信。但在今天,我们依然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课间操的铃声响起,中队长阳阳和副队长岚岚照例在班中来回踱步,检查同学们做眼保健操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词典     
三味书屋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究竟是哪"三味"呢?古人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北宋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意思是:读《诗经》,好像享受清纯爽  相似文献   

8.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鲁迅少年读书的“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读书味美如肉汁太羹,何其妙哉。  相似文献   

9.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  相似文献   

10.
“三味书屋”之“三味”,究竟应如阿理解,学者们也有许多不同看法。仅管见所及,就有四种。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有一种说法流传很久很广。例如,许饮文先生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就说:“三味书屋”的“三味”,大概是把经书、史部、予书譬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这种说法来自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许先生在引用时,用了“大概”二字,表示了一定的保留。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室编的一九七九年《鲁迅研究年刊》上,发表了另一种看法。作者说:三味书屋的横匾两旁,有一副古色古香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据此,吴奔星同志认为: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人不犯上作乱,就从小对儿童灌输“孝弟”之类的封建教条。懂得这一点,所谓“三味”似乎从对联和横幅里冒出来了。意思是,  相似文献   

11.
在《三味书屋》一文备课和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 些疑问。正确解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课文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现综合这些问题并作简要解答如下。 问:寿镜吾先生的书斋为什么取名“三味书屋”? 答:“三味书屋”在绍兴鲁迅故居附近。“三味”是指三种味道。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一书中写道:“诗书,味之太羹(gng),史为折俎(z),子为醯醢(xhi),是为书三味。”这里是用三种味道的食物比喻古代的三类书,即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寿镜吾先生将他的书斋取名  相似文献   

12.
古人把诗书子集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诗书味之“太雯”,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均为千锤百炼、精心推敲的佳作,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读出“美”味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三味”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理解? 据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之子寿诛邻云,是因为读书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故谓之“三味”。周遐寿则说“‘三味,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为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许钦文先生也支持这种解说。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说”道出的是读书的精神享受不亚于食物带给人的快感。而我在开发黄浦区特色课程“说名道姓”的过程中,深刻体悟到了个中“三味”,和古人的虽不太相同,但那种成长体验和精神享受是一致的。首先,是趣味。特色课程的开发需要师生、课堂三方面的趣味相结合,才算真正的有趣。而在这三方面中,我非常认同《特色课程八解》的观点:“最首要的标准是学生喜欢,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1998年第7期《“三味书屋”命名缘由三说略评》一文说“三味”有“三说”:一是指读书有味,书屋后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二是指“读书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是指“再三体会玩味”。《略评》认为一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起,失之于牵强,故不  相似文献   

16.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多味饮料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些新奇的饮料,你可别一听“饮料”二字就流口水哟,因为这“饮料”可不是太好“喝”哦!多味饮料之一:麻麻的“可乐”——语文课。语文课虽然故事多多,美味多多,甜甜的,但“喝”进嘴里却又麻麻的,因为作业实在太多了,难免让人有些“爱上你,实在是迫不得已”的感觉。多味饮料之二:凉爽的“雪碧”——数学课。冰冰凉,透心凉,这是数学课的特点。当我攻克了一道道的难题后,那感觉比六月里喝雪碧还过瘾。可是,我也有懒惰的时候,每当懒病发作,我就会嫌这饮料太“冻”人了。多味饮料之三:讨厌的“果粒橙”——外语课。我最讨厌…  相似文献   

18.
至于语言无味(着重“味”字),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  相似文献   

19.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20.
“三味书屋”位于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的“三味”历来解释不一,含义则有3个方面。其一,最有权威的说法是屋主寿镜吾儿子寿诛邻的解释:“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二是指“劝学”,“三味”即再三体味,反复钻研思考体会。其三是寿宇撰文提出新的说法,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人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读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