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尔斯泰说:"黄金要经过淘洗才能得到,精辟的、被表达的、很好的思想也是这样。"作文是学生思维外现和思想表达的一种书面形式。任何一篇作文,它的初稿无论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分文章七分改"。  相似文献   

2.
黄小红 《考试周刊》2011,(87):126-127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仅满足于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帮助学生从多个渠道汲取养料,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可以说,拓展教学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教材中,从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才能教得活、教得好。  相似文献   

3.
林东云 《考试周刊》2012,(53):56-56
古人云:"三分作文七分改。"的确,大部分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而以往作文往往是"学生作文先生改",劳而少功。教师对学生习作若是篇篇精批细改,费时费力,不但改掉了作文中的许多童真童趣,更主要的是在批改过程中只有老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又有悖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须"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因此,要让学生摸清写作之门道,提高作文能力,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一条极佳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学生激情的进发,灵感的闪现,生活的浓缩.好文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仅对学生而言),因为它的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尚不够透彻,对事物的评价尚不甚全面,思想的流动性很大.所以,作文教学应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刻认识生活,全面正确地把握事物、评述事理,并尽快诉诸文字。  相似文献   

6.
李瑞云 《考试周刊》2011,(39):62-62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说:"小学生今天作一篇文,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作文教学法实践证明:学生缺乏材料积累,是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相似文献   

7.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方法用于作文教学指导也同样是妙招。这里说的"读"有三个层面:一是教师读好的文章;二是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三是让学生读评语。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总分 120 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就占了 50 分,因此有人说作文占据着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也有人说得作文者得中考,可见作文在中考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本人在今年中考作文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作文之源。高中学生要写好高考作文,需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搜集和汲取作文养料。白居易有语云:“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这就说明,文章是与时代、生活分不开的。历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大多要求联系社会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现实的理性思辨。以广东高考作文为例,2010年《与你为邻》,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11年《回到原点》,要求:“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2012年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题目的材料中也体现了作文的思辨性特征,旨在引导我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发展,关注学生自我的见解。所以说,高中学生要更充分地做好作文备考,就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作文难,难作文,原因何在?学生说:"无话可写。""无话可写"即缺乏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哪里来?叶老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发出的感叹。当前,虽然课本上的作文命题已经宽松了很多,但据笔者了解,作文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陈静 《教师》2011,(7):82-83
目前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按教材规定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设计一个个"套子"引导学生往里钻,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个性被掩盖,写出来的文章或无话可说,或千人一面,或胡编滥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所以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应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氛围,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打开学生习作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3.
张彩娟 《考试周刊》2012,(83):53-53
叶圣陶曾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不歇。"诚然,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则是作文不竭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积累于生活。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描绘生活,再现生活。因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相似文献   

14.
李光明  贾敏 《生活教育》2012,(19):50-5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最大的烦恼就是没有话可说。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下锅的米",并"煮出香喷喷的饭"呢?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儿童的作文,也应多以生活为源泉,以生活为中心,倡导写真事,表真情。我校承担了泰州市级课题"基于儿童生活的情,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入手。有人说,生活是语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6.
全志刚 《文教资料》2011,(24):82-83
虽然"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说真话,诉真情",但学生在作文里却依然是谎言大行其道,着实令人堪忧。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对作文认识存在偏差,对生活感知不敏锐;又有教师情非得已的原因:命题不花心思,指导崇尚快捷,评价有失偏颇;还有现行的考试制度上的不足:标准对作文的束缚和评价中对内容真实性的重视不够;更有教材体系的不完善的原因:一味宣扬"崇高与光明",忽略了社会的丰富与复杂,以及它们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较之其它学科,作文与思想关系更为密切。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点作指导,就写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教学生作文,首先要教学生做人。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字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跟写文章的人的人格魅力有关。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带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身边的人…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说明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本中的典范之作,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再润饰和千百万师生的反复推敲而确定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字锤炼、文章章法都堪为学生写作的典范。有效组织阅读教学,巧借随文练笔,扎实训练学生写作,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次作文评讲时,学生王小蓉的 作文不仅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相当 规范和漂亮。于是,我在分析其文章 后说:"本次作文王小蓉的文章写得 爽,字也写得酷。"我的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便哄堂大笑。待大家笑声稍 平,我又说:"同学们的笑声让我 晕。"我话一说完,全班学生又哈哈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先生的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