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韩伟 《河北教育》2002,(6):16-16
20世纪末,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形成了全新的社会活动空间,社会逐渐迈进一个新阶段———“网络社会”。网络化不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诱发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全方位的变革,而且从根本上塑造了属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网络化的社会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时代共鸣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与道德问题,信息污染、文化退步、黄毒猖獗、情感冷漠及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正困扰着网络自身和网络文明的发展,需要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网络水军"问题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水军"在网上的"翻云覆雨",埋葬了真实的民意,破坏了商业竞争中的诚信原则,愚弄了网民的同情心,引发了网络信任危机甚至是国家的文化和道德危机。对"网络水军"的有效引导和治理,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广大网民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促进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互联网作为信息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网络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在传播有用信息的同时,也会传播和制造许多“垃圾”。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它们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网民产生严重危害。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互动性,能最大…  相似文献   

4.
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一种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它直接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诸如:网络文化的误导,传播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诱发着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网络的神秘性“培养”了电脑“黑客”等等。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加强青少年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当代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因为现代网络社会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既充满了人性,也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既具有有序性,也具有无序性;同时还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现代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现代网络社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问题与矛盾的真实社会。它同当代工业社会一样,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网络道德建设是计算机网络的道德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打破道德建设的传统模式,开创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是凝结着人类智慧的国际文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各种文化的碰撞和混合,使得各个国家的不同道德价值标准发生碰撞,这就需要人们特别是高校德育对不同国家的道德价值进行整合。因此,继“网络”热点之后的又一大热点“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笔者拟对网络文化发展视野中的高校德育加以阐释。笔者认为不少论者在探讨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内在关系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研究思路单一。不少论者在对高校德育与网络文化的探讨中,较多地呈现出只以网络文化为立足点,提示网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和信息交流的需要已推动世界迅速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在极大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信息安全、网络综合症、网络低俗文化泛滥以及网络犯罪等问题.网络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教育力量的积极介入,引导网民对网络的社会效应形成正确认识,培养网民的正确网络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共同构建网络价值观的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从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在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中实现。同理可证,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道德意识,在网络生活和实践中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自觉抵御“网络陷阱”和“电子海洛因”的诱惑,遵守网络规则,成为文明网民,政府与学校也应为青少年的道德自律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