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史金霞 《师道》2014,(11):23-26
一、“对话”不等于“对着说话” 的确有不少教师,以为只要课堂上不是老师一言堂、一讲到底,而是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对答如流,这便是对话了。 其实,是否有“对话”,与师生是否“对着说话”,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应当遵照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外在功力因素的束缚.躬身践行“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行进.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营造欢快的对话氛围.给学生言说的权利,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平等性对话的世界.让多种声音存在于语文课堂.形成一种“多声部对话”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对话”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应成为课堂中师生的主要交往方式和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这一理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或以为“对话”就是师“问”生“答”。或以为“对话”就是一般的说话交流。于是不少课堂的表面热闹掩盖着教学内容的虚空。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体现?下面这两篇文章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恩智 《现代语文》2013,(12):92-94
语商(LQ)是指一个人学习、认识和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商数。具体地说,它是指一个人语言的思辩能力、说话的表达能力和在语言交流中的能力。语言的思辩能力和语言交流中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说话”这个途径得到锻炼。因而,说话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其中显得非常重要。课堂内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课堂外的生活交际都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中担任着重要的任务。当然,每一门学科都可以通过课堂对话提高这种能力,而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学生不爱说话,教师独撑门面,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的问题。而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从课堂中和学生的对话角度入手,让自己会问,问出学生心中的疑问,问开学生的思路,问起学生的兴趣;让自己会答,把有价值的意外问题变成教学资源,把无价值的问题思维拉回课堂;还要让自己会评价,给予学生直接或间接的评价,树立学生说话的信心。让课堂因为教师的会说话而变得活跃,让学生因为教师的会说话而变得爱说话,改变语文课堂的沉闷,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笔者以“课堂观察”的方法,对高中历史课堂的“对话教学”展开研究,探讨教师于课堂中以“对话”的理念和“对话”的艺术,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真正进入深刻有效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对话”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谭学纯先生认为:“对话是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存在的相互趋近,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在场的相互审视和相互认证。”①另一种观点认为:“说话与说话相  相似文献   

8.
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堂失语”现象,值得关注。我们所说的“课堂失语”现象,并不是指失去语言能力,而是指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不会正常说话、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话,说出的是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从而使课堂对话陷入令人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林荣宝 《师道》2012,(10):20-22
一个课堂永远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他们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构成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激发,相互揭示,最终使教学内容的内在品质得以阐发,最终学生和教师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思想、情感、知识、思维上的提升,这就是整个对话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预设了“教师主导”或者“教师为主体”的立场,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不能说这种情况下,课堂中没有师生间的对话,即使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一言堂”,学生依然会对教师的话语在思维上进行反刍,但这种对话基本上可说是一种“弱对话”。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当前“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和老师友好的交往和对话,并成为学习的主体,更为了学生踏上社会与人交往打好基础,说话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因此,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提高“说话”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传悦 《学周刊C版》2011,(6):146-146
目前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学中追求教学要素之间有思维含量的交流和对话。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是我们构建和谐高效型思维对话课堂的理想目标。其实所谓的“思维对话”集中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对话活动上。通过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达到认识的一致,从而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让学生自由平等“对话”;创设融洽的对话情境,促进学生“对话”合作;引领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拓宽学生“对话”空间来创造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吕赟 《四川教育》2008,(9):48-48
装腔作势的“对话” 课堂上有一类所谓的“对话”,教师看似给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设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选编的琦君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时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已经少见,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活动景象。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创作表演……学生有了很多说话的机会,再也不是等待填食的鸭子了。但课程改革倡导的“对话”不只是“让学生说话”这么简单,它更强调师生交流中彼此心灵的敞开与接纳。这样看来,很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似乎仍潜伏着严重的话语霸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互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不可缺少的一个课堂环节,“对话”的形式体现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对话”的形式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以下笔者将以“对话”这一教学方法为中心具体分析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三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首先,教师得和文本“对话”.把握好文本.先取得和学生对话的发言权。其次,教师走进课堂,得先引导学生直面教材,让学生和文本个性对话。再者.教师作为“过来人”.不要轻易把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应当把自己得到结果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因在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占有优势,就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对话,成了课堂交往中的“贵族”,而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敢说出所想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师的需要,沦为了交往的“奴隶”。那么,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究竟如何对话,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的阅读教学对话呢?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走出崇拜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就是“备课”“钻研教材”吗?没错,但强调“对话”,能使…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如何落实语文课标的“对话”精神,确实改变教师主导,优生主演,其余大多数学生作配角的阅读课堂现状,应该加强“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阅读课堂的对话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感悟,在交流讨论中合作,在质疑求解中探究,在实践延伸中拓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引导对话与学生自主探究相得益彰的课堂。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