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今天,每每想起我那六岁的女儿,我都会思绪万千。她时而讨人喜爱,时而让人恼火;时而依恋,时而冷淡。她的情绪有时稳定,有时反复无常;她有时问题多多,有时又主意多多。她一时温顺,一时叛逆。她今年六岁。  相似文献   

2.
莽莽群山中的山路,是仙女飘落下来的一条彩带。她就在山路上走着。路上铺着青石板,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却一色的光滑,一块挨着一块,不知从什么地方铺起,也不知到什么地方为止。那弯曲的山路时而贴着山崖,时而缠着山腰,有时绕着山嘴,有时又跨过山梁。它,从云层中穿过,又从树尖上飘去。望一眼头上,一边是看不见顶  相似文献   

3.
◎原文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  相似文献   

4.
“××老师今天又让我做这做那了。好烦呀!”你有没有这样抱怨过你的班主任?千万不要否认。你们的小心思,班主任可是清楚得很呢。不过不要紧,他们对你们的抱怨都持宽容的态度。他们时而唠叨、时而温和、时而严厉、时而欢欣……你有时对他(她)的各种表现很迷茫,对他(她)爱恨交加,但这不影响你尊敬爱戴他(她),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希望你能创造自己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雨之恋     
余光中有首诗曾说:"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真把雨的灵气描写得淋漓尽致。不管那雨是淅沥沥地下,或者是哗啦  相似文献   

6.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平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林如求《听雨的奢侈》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的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有《乡愁》《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其中《乡愁》是抒情诗,《沙田山居》和《听听那冷雨》是抒情散文。《乡愁》中的我隔着一弯海峡,深情地呼唤故乡;《听听那冷雨》,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的声音多么动听啊!听,这是谁在歌唱?哦!原来是歌唱家风婆婆在用她那精美的手风琴演奏出了美妙动听的声音啊!"呼一呼—"声音时而缓慢,时而急促;时而温柔,时而激昂;时而悲哀,时而欢乐……  相似文献   

9.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经典名篇,作者以其极富密度和弹性的诗一般的语言营构了一个意蕴丰厚的“冷雨”世界。在文章的标题里,作为全文核心意象的“冷雨”,得到了醒目的凸现,给读者带来一股透心彻骨的凄凉之意,有一种直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自古迄今,写雨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但写得如此丰富细腻、情思斑驳又率真感人者,似乎并不多见。文中的“冷雨”时空交织,繁复错落。  相似文献   

10.
雨吟     
看着窗外那蒙蒙细雨,不禁想起余光中的诗: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句话啊,把雨的灵气描绘得那般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雨吟     
看着窗外那蒙蒙细雨,不禁想起余光中的诗: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句话啊,把雨的灵气描绘得那般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苏启平 《高中生》2011,(12):10-11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一篇怡人心脾的美文,一直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文章描写了春寒料峭中漫长的雨季,生动地勾画出一位于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含蓄隐约地传达出一个流落异地、漂泊流离者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一位远离“母亲怀抱”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土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3.
雨之恋     
“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余光中在诗中真是把雨的灵气描绘得淋漓尽致。不管那雨是淅沥沥的,或是哗啦啦的;也不管是号啕雷雨,或是绵绵细雨……它总带给大地无限的生机。许仙和白素贞是因为雨而结缘.富兰克林是因在雨中放风筝  相似文献   

14.
小雨老师要上公开课,教学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苏教版必修二),让我帮她磨课。  相似文献   

15.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是一部叙事文佳作.小说时而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观察各种人物和事件,时而又让明察秋毫的叙述者跳出来做些解释和说明.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不仅控制着读者的情感,消除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在悄然不觉中站在人物的立场,接受其缺点,进而喜欢她,而且也为读者创设了反讽的语境.  相似文献   

17.
她一定热爱生命,不论她的歌是欢乐还是忧伤。欢乐是小溪的流淌,忧伤是受阻山石后仍要流淌的小溪。寂寞的小树林被她唱出了些许动物,她的歌也因为小树林而平添一段绿韵。天籁固然很有境界,但那境界若无人共鸣又有何意义?老庄天人合一的哲理书,有时是抵不上一支歌从容的。  相似文献   

18.
在谈到浪漫主义文学时,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经说过:“我有时避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苹,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  相似文献   

19.
"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  相似文献   

20.
三毛论略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她创作的黄金时期离去了,但她的追求与梦幻、她的真情与爱心却留了下来,感动着千万个读者。大起大落的漂泊经历,戏剧般的人生遭际,使三毛的作品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时而含蓄,时而热烈,时而温婉,时而活泼,"给台湾文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