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正华 《职业圈》2007,(23):24-25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栾坤 《文化学刊》2015,(2):95-96
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通过对旅游过程中文化资源的相互传播以及跨文化交流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形式的分析,详细论述文化交流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创新旅游业的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地域限制,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跨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秦皇岛是一个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秦皇岛旅游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秦皇岛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针对秦皇岛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肖瑜 《文化学刊》2010,(1):124-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七大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略探析——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震铭 《文化学刊》2010,(1):129-134
文化旅游是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辽宁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辽宁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依托文化产业园区,扩展文化旅游吸引物,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力;张扬和创新主题化、个性化文艺演出,形成有影响力的演艺品牌,促进辽宁演艺旅游产业发展;保护性利用文化遗产,形成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商品、纪念品产业;运用影视传媒形式,促进辽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立辽宁文化旅游研究和服务志愿者队伍,增加辽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力。  相似文献   

6.
宁现伟 《文化学刊》2013,(2):151-155
商丘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却处于中低水平。商丘市文化旅游产业走线路化发展之路具有区位、资源和机遇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要想实现商丘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必须重视资源保护,持续发展壮大,抓住核心文化,塑造特色品牌,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宣传营销。  相似文献   

7.
陈岩 《文化学刊》2010,(4):170-173
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工业遗产文化保护与景观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探寻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提出合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浅议成语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成语是语言、文化的"信息块"、"活化石", 以其高度精练的语言浓缩了文化的各方面的历史.文章在概述成语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成语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并且给出了相关成语文化旅游资源的几种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鲁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注重对鲁菜文化的挖掘,将对促进山东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较大作用.文章在介绍鲁菜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鲁菜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及其文化符号的关系,从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与保育的角度,研究乡村发展与乡村旅游。首先阐述了乡村文化旅游的意义,然后转向乡村文化旅游的内容,随后提出乡村文旅资源的保育方案。文旅融合是乡村发展的新趋势,旅游资源集文化、历史、艺术和建筑于一体,在怀旧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旅游不仅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而且具有特殊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族复兴、文化安全、国家软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每一主题皆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优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文旅融合应运而生。由此,各类文化遗产面临着旅游开发的新使命,如何获得成功并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外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揭示出,潜力分析、全方位规划、真实性开发、市场营销、可持续管理等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走向成功的重要元素,其间应对非重点但具有地方特色与地方意义的遗产资源实行清单制度,科学实施有边界的、层级性的、非唯一性的“真实性”开发与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2.
张明昊 《文化学刊》2014,(3):141-1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明,其中当然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其实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而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融的关系。各个地方应该积极推进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政策保护。本文主要根据现在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阐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题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项目,所以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高校有着丰富的高校旅游资源,但到目前为止高校旅游还处于自发阶段、起步时期,尚未充分开发.文章从销、行、游、食、住、购六个方面论述了开展高校专题旅游的策略,旨为充分发挥高校作用,促进高校旅游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需求层次不断推进,"文化体验+旅游"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文化体验对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对此,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体验性开发为例,指出整合市域内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系统实现体验性开发,注重旅游产品开发、提高品牌效应,整体规划分类体验、激活客家文化助推客都经济,是其旅游产品体验性开发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发展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只有重视对安徽省水东镇蜜枣文化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当地旅游与文化发展的双赢。蜜枣文化旅游开发是整个蜜枣产业系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创新蜜枣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从本质上提升蜜枣产业的价值。本文将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水东镇的蜜枣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围绕该镇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展开讨论,希望为当地蜜枣文化旅游的发展贡献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位于我国贵州省中南部,紧靠省会贵阳,毗邻广西,既是贵州南大门,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黔南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先民的聚居地,随着各时期的商贸交通,各民族文化在黔南州交融繁盛,由此黔南州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我国生态保护的示范地区,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农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黔南州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黔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黔南州具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因此,该文以黔南州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元素,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立足于黔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以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App,进行特色文化旅游App的UI视觉设计,以期帮助黔南州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该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之下,以潍坊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为例,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旨在提高文化旅游的内涵,构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格局,培养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并最终完善新媒体、文化旅游和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合实践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尤其是对旅游区域的整体开发,更是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为此笔者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世界》2023,(11):124-125
为适应文化传播新形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更好推介湖南旅游资源,服务湖南旅游发展,展示湖南旅游资源特色,2023年9月19日,湖南省旅游协会旅游摄影分会成立大会在湖南宁乡紫龙湾温泉度假酒店召开。全国旅游摄影协会联合会主席万建明、湖南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伏姣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20.
旅游文化视阈中的旅游纪念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广彬 《文化学刊》2010,(1):120-123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应有属于自己的专属文化,对于旅游来说也是如此。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引起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设计与开发是旅游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只有经过旅游者购买以后,其文化价值才会得以全部体现。旅游者购买与购买后的享用过程,则是旅游纪念品与旅游者在文化上形成交流与共鸣,旅游文化意义才会得以完整实现。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的阐释,必须考虑技术、市场与效益问题。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解读的过程也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过程。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旅游纪念品作为有形实物的无形广告作用,更大程度地通过旅游纪念品扩散宣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