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要写好新闻人物,一定要在新闻人物语言上下功夫。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还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老舍说:“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必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这些都说明作者在人物语言表达上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是通过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同汉语言一样要讲究文通字顺,讲话、写文章是给人听,给人看的,要别人听懂看懂才能达到表述的目的。电视是线性传输,转瞬即逝,新闻的画面语言不仅要让人看懂,更应让人看得顺畅,才能锁住受众者的目光。如果画面语言让人“云山雾罩”或“眼花缭乱”,那结果必使受众“逃之天天”,既浪费了作者的劳动,又浪费了频道的空间和时间,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所以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要讲究“文通字顺”。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多数县级台还在充当“传声筒”和灌输工具的角色。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让受众感觉到媒体居高临下,宣传效果可想而知,那么,要让农民接受并且喜欢看我们的新闻节目,必须在主客体平等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激发农民的兴趣点和共鸣点。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交谈的双方,如果一方特别想听下去,另一才会讲得津津有味;若是听的人敷衍不感兴趣,那么说的人也会因扫兴而失去说下去的愿望。说话要看对象,播音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要想使播音有的放矢,就必须使它具有对象感。中央电台《午间半个时》节目的播音受到许多听众的青睐。这个节目,听众往往是在饭桌前自然地边吃边听,此时传播者似乎与每个家庭溶为一体,成为餐桌前不可缺少的成员;受众听后有  相似文献   

5.
记得还在大学读书时,老师曾说: “你们将来要去办广播。广播是给人听的,人们有选择权。你办得生动活泼,他听;你办得没有特色不吸引人,他可以把收音机关掉,不听。因此,你想让人家听你的广播,就要充分发挥广播所固有的特点,一定学会掌握手里的话筒。就是说不会运用话筒,不能算是完全合格的广播记者。”  相似文献   

6.
打开报纸或看电视、听广播、看网络,很多新闻让人看了感觉很假,也有很多新闻惹来官司,还有些新闻让人看或听了觉得很乏味,这些所谓的新闻给受众带来的不是益处,而是不良影响或误导。那么,受众最终回报给发布此新闻媒体的是“不买账”。这说到底这是个人才问题,本质是新闻人的核心素质问题。在这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媒体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只有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抓住受众的心,才能保证自己在和其他的媒体竞争时不处于劣势。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受众的心呢?让受众自己来参与、来“说”、来活跃声波频道,用各种方式保证他们的“说”,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办法。“说”出什么是他们想看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的,什么话题活动他们愿意参与甚至在媒体上说一说、秀一秀的。  相似文献   

8.
受众者千千万万,心态也是千变万化。我们办栏目,做节目,必须从个性入手研究,总结出共性的东西,再贴近个性展示出来,单纯“我编你看”、“我说你听”的灌输方式会使受众越来越远,难以贴近。  相似文献   

9.
刘擎东 《视听界》2004,(2):41-42
网络给受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模式,有自主选择、自动聚集、重新组织的“智能”,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信息双向交通。网络新闻传播轻轻松松地把每一个受众都困在“网中央”,或者说受众在网络传播中已不复存在,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用户(新闻信息寻求者 新闻信息传播者)。电视观众的被动接受也变成了网络用户的主动接收, 你什么时候想看节目就可以在什么时候调阅。通过智能软件,甚至还能对节目进行加工,要简明新闻还是要深度报道,只要对软件“说”一声,电脑就会帮你选择好。“网播”真正实现了体现私人空间的“窄播”(Narrow casting),而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认为最适当的时候,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从而使“黄金时间等于任何时间”(Prime time is any time)。网络新闻以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仅使受众等到了真正的解放,而且有力地吸引了受众。  相似文献   

10.
大凡能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撰文评说者,基本可以归纳到“文化人”的行列。然而,这“文化人”的行列中不免鱼龙混杂,不会“说话”的情形便也屡见不鲜。笔者谨试举几例:一些电视电台节目中的主持人,常常追求用惊人之语来活跃节目气氛,可惜难免产生搞不清“反正语”的尴尬了。如“请观(听)众竖起耳朵来仔细听……”您说,这能竖起耳朵来的是什么动物?这要是他们主持人之间相互插科打诨如旧时相声艺人的“别挨骂了”那般也就罢了;可这话是说给受众听的,牵涉的面就大了去了。其中不乏父辈师长,让人家“竖起耳朵”来仔细听你说,这无论于情于理说得通吗?与这类似的情形还有  相似文献   

11.
通讯播音语言要自然.自然是指播音语言的口语化,驾驭文字,让它从口中出来,就如同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这一观点是针对播音实践中的着意雕饰、矫揉造做而言的。有人说,通讯播音语言就是要着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语言高雅和文彩。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言不达意:听到的不是说出来的有准确语义的话,而是把组成话的字、词、词组堆砌在一起,人们称它为“字话”.一是虚情假意,故做姿态,让人听了腻烦,甚至听后叫人起鸡皮疙瘩.为此,播通讯的语言要自然,要口语化,这“化”很重要,化与不化是表达成败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3.
笑一笑     
进入角色丈夫被提拔为干部之后,妻子高兴地对他说:“今后你当官了,啥活就别亲自动手了,要多支使别人去干,这样让人看起来才有个官样。”丈夫听后,上下看了看妻子说:“你说得对;那么现在就请你给我打盆温水来,然后再替我把脚给洗了!”  相似文献   

14.
当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得学会说话。话谁不会说?但面对着冷冰冰的摄像机镜头,却要把话说得让每一个看你节目的观众心里都热乎乎的,感同身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仔细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现代化的媒介手段方便了受众,却给电视节目主持人出了不少难题。“咫尺天涯”还是“天涯咫尺”?坐在演播室里和观众说些什么话?怎样才能和观众说上贴心话?这个问题竟让我琢磨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15.
“我是乔榛。总有人对我说‘我是听着你的声音长大的’!说实在的,我们的声音能让受众得到启发、陶冶甚至震撼,那我们再苦再累也觉得值。我在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宽容积极地对待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认为能干的人如何说话?"下列五个答案是多数人选择的: 第一,听了之后,会让人禁不住想照他说的话去做.  相似文献   

17.
再论对象感     
在《播音创作漫谈》之二中,我写过一篇谈对象感的文章,现在想借这期学报再论对象感问题。生活中,交谈的双方如果是兴致勃勃,一方特别想听下去,另一方讲得才会津津有味;若是听的人敷衍、不感兴趣,那么说的人也会因扫兴而失去说下去的愿望。说话要看对象,播音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要使你的  相似文献   

18.
开口说话,司空见惯。但是否善于说话,“说什么、怎么说”则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化底蕴和个性魅力。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是主干,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语言表现尤为重要。在看电视节目时,观众“听其言、观其行”也了解、评价着节目主持人。如果主持人口不择言、表现不佳,不仅令观众扫兴,也会使大家对节目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9.
今日《生活与修养》,“新世纪致读者“一文中写道:“读书看报本是一种快事,修身养性亦非苦行,愿读者都能在轻松愉悦中有新收获。“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期《生活与修养》专栏的面孔有了变化。除继续编好原来受读者欢迎的各专栏外,还增加了“看新闻说修养“等贴近读者的新专栏,漫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我想,读者品赏这样的“拼盘“,可能是“一种快事“。报纸与文件不同。文件是指令性的,不管你愿不愿看,都必须看,而且必须按此落实。报纸是指导性的,读者可看可不看;喜欢的看,不喜欢的不看。你在版面上老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人家花钱订报还要挨批,谁还想看这张报、谁还想订这张报呢﹖读者把阅读军报当作“快事“之时,就是军报成为读者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之日。全社同志应当把这当作新世纪努力的方向。(2001年1月2日) 让读者把看报当作“一种快事”@张宗银  相似文献   

20.
说新闻,是指主持人用讲话的形式,把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有别于新闻节目中播音员播报新闻。其特征是通过说的形式传达信息,并加以解释、说明和评论。何谓语言修养?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过:“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和写文字。拿这两件事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