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从新闻业务层面看,中国新闻宣 传中政治缩合语、口号式的套话和程式化、模板化、脸谱化的写作套路令公众不满。而且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人物出现、越是重要的讲话、越是重要的外事会见、越是重要的发奖大会,媒体往往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 例如发奖或表彰大会的报道模板: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大会、中央某某、某某、某某、  相似文献   

2.
韩云政  任丹  李竞 《青年记者》2009,(16):66-66
目前,大多数电视短新闻(1分钟左右的新闻)有细节的少之又少,这些新闻大体仍沿用老套的“导语+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指出+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强调+文字”的固定模式,进而出现了新闻节目受众萎缩,收视率节节下降的趋势。若能在细节上下一番工夫,就会使本身就具有声画同步特色的电视短新闻锦上添花。怎样才能做到在细节上让电视短新闻更鲜活呢?笔者略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千河 《报刊之友》2010,(4):71-71
周日到小区阅览室翻阅报纸,无意中发现本埠一家很有名气的报纸的综合新闻版,共编发了4篇稿件。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有3篇稿件均在文尾带有括号,注明转载自某某报或某某网站。纳闷之余就又翻了当日的其它报纸,结果发现有一家大报也在新闻版转载了那3篇文章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4.
日前,大多数电视短新闻(1分钟左右的新闻)有细节的少之又少,这些新闻大体仍沿用老套的"导语+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指出+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强调+文字"的固定模式,进而出现了新闻节目受众萎缩,收视率节节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数电视新闻(一分钟左右的短新闻)有细节的少之又少,这些新闻大体仍沿用老套的"导语+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指出+文字+某某说+文字+某某强调+文字"的固定模式,进而出现了新闻节目(包括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受众萎缩、收视率节节下降的趋势.若在细节上下一番工夫,就会使电视短新闻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6.
文娱新闻中不乏批评稿件,但多是所谓的曝光,某某和女明星开房了,某某明星又离婚了。看这类稿件多了,业内都以为文娱新闻没有批评报道,只有捕风捉影的猜测。在这种氛围中,文娱新闻需要有建树的严肃批评,获得齐鲁新闻奖的《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就是这样一篇严肃的文娱批评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一家电视台播放了表彰“三八”红旗手、巾帼十杰颁奖大会的新闻,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主席台上的领导坐满了几排排,某某书记、某某局长、某某主席、某某主任,报了官衔报姓名,镜头放了一遍又一遍,人人出头像,重要的出特写,而到了播放大会表彰的“三八”红旗手、巾帼十杰时,一扫而过。即使是在领导为先进人物颁奖时,也要照顾领导情绪,给个正侧面,而给领奖者一个  相似文献   

8.
文娱新闻中不乏批评稿件,但多黾所谓的曝光,某某和女明星开房了,某某明星又离婚了.看这类稿件多了,业内都以为文娱新闻没有批评报道,只有捕风捉影的猜测.在这种氛围中,文娱新闻需要有建树的严肃批评,获得齐鲁新闻奖的<山东曲艺有三大遗憾>,就是这样一篇严肃的文娱批评新闻.  相似文献   

9.
权威人士说,新闻理所当然地反映变动中的事实。如果是这样,那末用事实说话,应当是新闻写作和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新闻导语更是如此。然而,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常识,至今并未引起一些新闻采编者足够的注意。打开我们的报纸,运用呆板的、乏味的一般概念作为导语的新闻作品,几乎比比皆是。诸如“某某厂坚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某某乡立下愚公志,战胜了自然灾害,夺得了农业丰收”;“某某中学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上进”;“某某局通过整党,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我们党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传统”等等。记得二十五年前,本人从事新闻工作时起,写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会议新闻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开头是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接着是会议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再加上某某说、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某某认为,最后再来个“会议圆满、胜利结束”之类,把个会议新闻写成了千会一面、千人一腔的会议公报。结果是,编者为难,读者生厌,无法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据新华社统计,北京每月召开的全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开始,人们突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出版社出版“老上海”的图书,就达到了30多种。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党史、方志部门,展开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征集的热潮,老百姓珍藏的“豆腐帐”或一份党费收据,都成了宝贝。对这些现象暂不展开分析,今天要谈的是另一种“社会档案现象”,即“档案”这一名词在社会上的集中出现,我把它称作为“社会档案现象”。 现象之一:使用“档案”名词为神秘感。 1996年去关国考察学习,在街头随意买了一份中文报纸,突然一条新闻映入眼帘,“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取道香港回国,在香港逗留期间名者又在街头买了份报纸,竟然又看到了一条“香港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和香港报纸上看到的这两条新闻,不是同一问题,但媒体均采用“档案调查”作为新闻由头,这绝不是巧合。我想如果常住国外也许能经常看到这类使用“档案”字眼的新闻。时隔五年,这两条猎奇新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是在川藏兵站部从事新闻工作的,一个在兵站部宣传科负责兵站部新闻工作,一个在兵站部下属的一个汽车团搞报道,平时交往较多。今年春节期间,各单位接惯例要走访、拜年,怎么写这类司空见惯的报道?常规写法不外乎是某某单位走访了某某单位,交流了感情,增进了  相似文献   

14.
张永红 《新闻导刊》2006,(6):33-34,32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尚未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没有发生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各种媒体,对娱乐新闻的报道泡沫越来越多。例如某某明星近期准备离婚.某某明星的开车略快了几码被交警处罚了.甚至就连某某明星晚上在哪儿吃夜宵都算是新闻.而且图文并茂地占据很大的一个版面。不仅娱乐杂志报纸是这样,甚至在一些地方党报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千河 《今传媒》2010,(4):71-71
周日到小区阅览室翻阅报纸,无意中发现本埠一家很有名气的报纸的综合新闻版,共编发了4篇稿件,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有3篇稿件均在文尾带有括号,注明转载自某某报  相似文献   

17.
每每翻开报纸(特别是县市报),看到的新闻图片不是某某领导检查工作,就是某某领导讲话图像,再者就是机器加人,或牛耕田的图片。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图片实在太少太少了,新闻摄影在报道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新闻摄影如何跳出工作性报道圈子? 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尽快从呆板俗套的工作性模式中走出来,深入到基层,深入调查研究,挖掘素材,用摄影记者独有的第三只眼去观察事物,去构思,去抓拍。只有这样才能形象地再现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使报道更具感染力。 新闻摄影要在工作性报道中求得创新与突破,必须打破类同化,摆脱老框…  相似文献   

18.
“主题”这个概念,源本于文学。而新闻之与文学,除了共同使用“文字”这个物质载体以外,实在没有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共同性。“虚构”为新闻所绝对排斥,固不待言;即成“文学表现形式”,据说是应该大量应用于新闻写作的,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新闻绝不容许“合理想象”,真要“描写”起来,行家们一定会有“笼子里跳舞”的感觉。“主题”之与新闻也大略如此。新闻教科书总是说新闻是有主题的,且后者如何如何重要。但实践常常使笔者感到惶惑:那些“某某会议召开、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之类的新闻,其“主题”究竟在哪里?“某某领导会…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有些记者,通讯员为了个人捞到好处或者得上奖,采访极不认真,采取捕风捉影的办法,硬搞拉郎配,把新闻事实硬往高里拔,“某某地方出现的某某粮食银行”就是一例。说实在的,是粮食银行就应该与人民银行一样,农民到粮食银行存粮就应该得到利息。而这类新闻中的所谓粮食银行,不仅不付给农民利息,还要向农民收取保管费。你说,这能叫粮食银行吗?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没有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存在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可算作是新闻。也许因为这种形式在新闻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小,也许因它本身就是某种分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目前的各类新闻教科书尚无有关的专门分类与介绍。但从新闻采写实践的角度讲,这种新闻形式因其视角独特,在一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