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晓云 《新闻界》2014,(2):41-44
网络群体性事件正在成为公共性问题讨论与解决的互动平台,本文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并指出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批判的氛围和公共议题的趋向。在此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剖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网络媒介、各类社会问题和具有批判意识的社会公民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构性力量。由此,在公民精神的宣传与引导、理性公众舆论的培养、政府畅通民意与"官意"的交往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价值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3.
现实社会政治实践中遭遇诸多困扰的公共领域理论,能否藉由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得以确立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聚讼纷纭的焦点。在对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存在着立场清晰的态度分野,或认为互联网为建构理想的政治讨论空间提供了可能,而此空间无疑发挥着公共领域的实践作用;或则认为新媒介为协商民主实践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乐观,理论在网络实践中的适用性有待商榷。本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持不同态度的学者观点及研究结论予以爬梳考量,并辅之以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度剖析,以期较为理性地展示这一论争的多重维度和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4.
略论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批判逐渐走向理性,网络公共领域经历地铺式的初期发育之后,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网络公共领域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呼唤结构性的改良。理性意见社群的建设,就是一个有效的网络公共领域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6.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7.
余玉 《声屏世界》2014,(5):64-66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所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是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新闻传媒扮演了公共领域的建构者的角色,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中与公共领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态是网络论坛。  相似文献   

8.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视角,结合当下网络热点事件,分析宽松的准入条件、隐秘的保护空间、与大众媒体的顺畅沟通以及本身的批判与促进立法的功能使得网络在构建公众舆论的过程中具备天然的优势;参与主体的理性缺失、法治意识淡薄、缺乏监督机制又成为网络环境构建公众舆论的限制性因素,指出网络环境构建公众舆论的实践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及全球化风潮影响下,公共领域正从地方、国家向国际间的全球化扩展。网络成为全球公共领域的理想交流媒介,"全球公民社会"成为全球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并以全球性议题为对象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生成全球公共舆论。网络虽然有助于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但距离形塑一个理想的全球公共领域还是有一段距离,种种制约因素正消解着全球公共领域的形塑。作为全球公共领域交流媒介的网络对全球公民而言只是有限平等,围绕全球性议题的网络对话并不全然生成全球公共舆论,全球公共领域也许会陷入"未得而先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3.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开辟了广播电视对公共领域介入的第三种形态——娱乐化形态。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非诚勿扰》在讨论平台、参与主体,以及理性批判的精神等层面已经具备了媒介公共领域的一些重要特征,尽管其在娱乐化浪潮中面临"异化"的压力,但仍提供了公共领域存在的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14.
网络自媒体缔造的场域兼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特征,由于沟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民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各种思想能够迅速传播,从而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受到传统媒体不断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存在议程设置,而且发言权并非属于所有人;同时消费社会的文化也促使网络自媒体严重商业化,除了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利用这个场域更多是进行私人交往和娱乐;加之不断变化外部环境,都在弱化该场域公共领域特质。建构网络自媒体公共领域,亟须公共理性的不断培养。  相似文献   

15.
赵亿 《青年记者》2013,(11):26-27
媒介公共性身份的二重建构:从公共领域的桥梁到与公共领域的融合1962年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将公共性原则作为其理想架构的价值内核。"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①哈贝马斯将"普遍的公开与开放、理性批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成为年度舆论热点。这一事件中所体现的具有理性批判能力的公众基础以及平等参与性、批判性、公共性、观点多样性等公共领域要素都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现状的最新案例,该事件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助相长也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景之路。  相似文献   

17.
楼宁  辛忠  刘飞 《今传媒》2010,(11):104-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发表言论,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性使得互联网在言论聚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发生,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案、范跑跑事件、绿坝事件等,对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体现出网络在建构虚拟公共领域方面的可能性。本文以"绿坝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柴燕宾 《今传媒》2011,(10):17-18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升级到web2.0阶段,以BBS、博客、播客、维客等为代表的微内容短时间内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由于微内容的主体的广泛性、大众化与多元性,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以及内容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契合了公共领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对公共领域在信息时代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内容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集结公共话题,并对此展开争议与辩论,最终促使趋同意见的形成。在微内容的机制之下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其拓宽了信息的来源,使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不同观点得到交流与碰撞,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但是由微内容构建的公共领域也存在着相对不平等现象,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力量的侵蚀,另外其个人性也会削弱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多元化特征也带来了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等问题,必须对其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9.
李漫 《青年记者》2009,(15):11-13
网络舆论既是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具有盲目冲动特征的“乌合之众”言语倾泄和狂欢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社科     
《全国新书目》2008,(13):13-13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本书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