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你一个视窗可以探视窗外生活留下的张张旧照给你一只鼠标可以点出夜幕浩空中的点点繁星仰慕缪斯的光辉便是你我和耕不辍的选择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沦陷期红极一时的才女,在当时文坛极具传奇色彩。“随着她堪称‘奇迹’的作品《传奇》《流言》的问世,关于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传奇般的故事便从此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一 )“沉香屑世”   张爱玲,高大、古典、鲜艳而又现代。她不多愁善感,也不怨天悯人。她的人生态度是实际的,无害于他人的自私的。   张爱玲的“传奇”先开始于她的家庭。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是同治年间…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华文文学中的地位与贡献,今天看来已经无可争议,回顾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却可谓几度起落,跌宕起伏。张爱玲一涉足文坛就名噪一时,50年代初随着她的出走香港,移居美国,大陆的新一代读者就不再熟识这个名字了。然而,60年代在台湾与海外,张爱玲重又声誉鹊起。80年代,张爱玲终于再次成为大陆文坛的评论热点。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很独特的一位,因此,有必要对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回顾与总结。           一 张爱玲作品不属于主流文学,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是没有战争,也…  相似文献   

3.
探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关注女性,同情她们的命运,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处于一个“大而破”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深度扭曲的人性。探视张爱玲笔下女性“苍凉”而又现实的人生,可看出张爱玲洞察和描写女性生存状态的非凡能力和高超技巧。这与她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和个人经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海外声誉甚高。近几年,海外甚至掀起了“张爱玲热”。海外有影响的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张爱玲开辟了专章,称她为中国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家。可悲的是,在极左路线干扰下,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华裔作家,在国内过去一个时期却鲜为人知。张爱玲终于引起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实在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5.
李俊 《文学教育(上)》2008,(19):127-129
1943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应该让中国文学史记住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文学史上横空出世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孤岛”时期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不仅在时为孤岛的上海迅速窜红风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于华语文坛再度成为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影响并造就了一批与她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现当代作家,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更为有意义的是,张爱玲以她的作品建构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家常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本文论述了她的小说对女性不幸境遇的吟述,以及对这种境遇的反抗,旨在说明:苏青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学反封建精神,她的小说是有价值的,她在中国现代文史上的地位是永存的!  相似文献   

7.
“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的美学观念和小说写作技巧。“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趣味,又化俗为雅,进入高雅文学的领域。正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念,使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又得以在90年代的大陆文坛重新登场。  相似文献   

8.
居思塔夫·福楼拜活跃在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文坛,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历来被人们所称颂、赞誉。作家拉马丁就曾说这部作品是他“20年来读到的最优秀的作品。”[1](p523)比他晚一个世纪的张爱玲,却凭借其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在我国文坛上崭露头角,逐渐走红于20世纪40年代初沦陷的上海,其人之传奇,其文之奇异,成为当时沪上文坛的奇观,人称废墟上的罂粟。虽然他们二人出生在不同的国度、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在堕落女性问题的研究上,都有着深邃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张爱玲的《沉香屑…  相似文献   

9.
<正> 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显得格外奇特,四十年代时,她的创作就登上了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但她在大陆文坛就象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致今天大多数的读者,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都很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一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赖以成名的是她的小说集《传奇》。她创作上的成就,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身为名门之后,身上沾染上不少绅士的恶习:既抽鸦片,又讨姨太太,玩妓女。父母因此而终日吵闹不休。张爱玲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吵闹声中度过的。不少的作家都有失去母爱的不幸童年,多数是亲生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因而往往对亲生母亲有着温馨的甜蜜回忆。张爱玲却不,她的亲生母亲因无法忍受父亲的恶习,曾两次赴法留学,童年时的张爱玲感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冷落。父亲的暴戾,更使张爱玲在人生的开始就被一层生命受到威胁的阴影所笼罩——“我父关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这是张爱玲在离婚后的母亲处住了一星期而遭到的惩罚。父  相似文献   

10.
傅雷对张爱玲“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①的异军突起,颇有些“冷不防”的感觉。但如果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将不难发现张爱玲在“此时此地”的出现,实在是一个极其自然的现象,哪里有什么“冷不防”?的确,“带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刀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②是“孤岛”时期的上海成全了张爱玲,使她得…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叶紫的名字是举世瞩目的。他才华横溢,本应留下大量的“纪念碑式的”宏篇巨著,却英年早逝——仅在世间停留了29个年头;他才思敏捷,本可以更多地思考中国革命文学的重大问题,推进新文学的进程,却不得不因贫病交加,匆匆走完  相似文献   

12.
崇拜安格     
不知何时起,“崇拜”这个词开始在中国流行;又不知何时后,它又被报刊舆论一致批评为浅薄与幼雅的代名词。于是,在全民性大规模地崇拜了毛泽东之后,中国人进入了自己崇拜自己的时代。而我在世人皆“天下唯我独尊”的年代里,却不怕被讽为“幼稚”,愿坦城相告:我崇拜过……他是童安格,台湾歌手。当我1991年知道他名字时,他已31岁,正是  相似文献   

13.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5.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40年代名震沪上的一位女作家,自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杂志《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后,直至1952年去香港前的近10年间,她共发表了19篇小说,后来还有结集的散文《流言》。张爱玲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她的年轻、她的才华、她那别具一格而又颇值玩味的文风,都使得她在同时代作家中名声鹊起。张爱玲作品的题材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有大的差别。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无处不在,抗日与革命的题材几乎是大势所趋,而张爱玲却独独“避重就轻”,专写香港、上海市民情欲的自  相似文献   

16.
“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那是一只巨大低垂的眼帘,一个在时间中缓缓到来的悲凉眼神,一双惊怯的强作镇静的手,一副寡淡的远离尘世的笑容。是的,这就是张爱玲,一个自诩为“天才”却拥有“浮世悲哀”的张爱玲,一个扬言“出名要趁早”,却从不敢承认文思枯竭的女作家,一个嫌名字俗得可以,却总也放不下的小人物,一个惯写“情人与妻子”,却总也逃脱不了浮世命运的小女人。还记得张爱玲第一次见到胡兰成先生的场景吗?那是个昏黄略带窒息的午后,那是间洁净略带空旷的房间,那是个矫艳略带苍白的女性,那是位白净略带失意的绅士,她见到了他,…  相似文献   

17.
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除英法租界外,上海沦入日寇手中。四年之后,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冲进上海租界,上海全部沦陷,直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这就是上海沦陷时期。三十年代,上海曾经是全国文学运动的中心。上海沦为孤岛后,许多原先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学活动的作家向内地或香港转移,这就大大减弱了上海文学阵营的力量。但上海沦陷时期却崛起了一批才华卓具的女作家,仅当年出版的一本《当代女作家小说选》,就选了张爱玲、苏青、杨绣珍、曾文强、  相似文献   

18.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苏青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同样历经坎坷人生,但她们四十年代的创作却具有不同的风格。张爱玲是远离自己的“传奇”,不动声色地用审视的目光纺织着自己的故事,其基调是苍凉悲凄;苏青则是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着自己,其基调是平实热闹。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梅娘被文学圈和读书界誉为“南玲北梅”。随着张爱玲在美国孤然谢世,在海内外华人圈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而当年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作家梅娘,却被人彻底地遗忘了,恐怕知道她的只是有数的几个研究者。本文试图从专业和大众领域对梅娘、张爱玲的认可程度、她们的生平创作及价值取向方面解构这样一对在现代文学史上缺席数十年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