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众所周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家校共育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晓黑板" APP不仅可以发通知发作业,还可以将学生们每月的情况表现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记载下来,还可以适当地把学校的要求一一呈现出来,让老师走近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把家校共育落实体现在学校、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落实在孩子成长的点滴生活之间。  相似文献   

2.
中职阶段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是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中职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情绪比较消极;厌学情绪强烈;自信心缺失;盲目追求个性。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从家庭角度出发,中职生家庭教育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家校沟通,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平台。2.结合"关系"教育,增强学生的"逆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3.家长也要学习提升自我。4.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孩子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虽然有很长时间在学校读书,但是在家庭的时间也是非常长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教育也是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对于山区地区九年教育教育中,实现家校共育的创想,必然是有一定难度,但是这对孩子健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家庭的影响。本文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等方面分析家庭状况对高中生厌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雪莲 《知识窗》2013,(20):61-61
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它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合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它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笔者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新尝试。  相似文献   

6.
王乐 《科教文汇》2009,(26):76-76
当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日趋科学相比,家庭的教育观念也日益更新。进而呼唤一种新型家校合作组织的出现,使家长能够利用学校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学校也能全面把握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应密切家校关系,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8.
刘湾梅 《科教文汇》2011,(2):25-25,33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明显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盲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和行为准则模糊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创新优化家校沟通的形式,转变家长重智轻德的育人观念,强化并提升家长的家庭德育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吴瑕 《科教文汇》2011,(30):32-33
"Home—School Cooperation"简称H-S合作,即家校合作,实际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本文将家校合作的类型分为三种:分开责任型、单向指导型和全景圆桌型。它们在家长角色、家校关系、家校沟通、表现形式、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各有其特点。若想探索一条家校合作的高效道路,充分调动学校与家庭共育的积极性,全景圆桌型是较为有效的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朱三芳 《今日科苑》2005,(12):I0004-I0004
家长职业、家长化水平、家庭气氛、家长期望等对孩子的学习何品德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家庭教育的类型可简分为三种:溺爱型、严惩型和理智型。前两种均属教育方法不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全民族的化素质。但就现在而言,还应靠具有特殊作用的班主任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形成“家校结合、家校共管”的教育模式,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加强家校互动,使学校与家庭在育人这一共同目标上达到"无缝衔接",会有效地促进育人对象个性发展。本文从"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化家校互动形式"、"加强引领与培训"三个方面阐述了优化家校互动的策略。通过多元互动,有效地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在和谐的教育合力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08,(10):38-39
人格教育通俗来说就是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家庭是孩子人格形成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孩子的"全面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通常我们把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分成三类,  相似文献   

13.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会发生分歧。可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根本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互相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一、真心关爱,真诚沟通,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感受到老师对孩  相似文献   

14.
教育校园化的结果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是全社会的责任,而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要不断加强家校联系,让家校的教育成为一体式的全方位的教育。通过加强家庭教育的认识,使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引导家长进行试验,学会做"新父母";改变以往与家长联系的模式,以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等有效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汪水辉 《知识窗》2014,(14):48-48
有人把学校教育比作一只凤凰,学校是一翼,家庭是一翼,社会是它的尾翼,只有把三者紧密结合,这只凤凰才能展翅高飞。虽然学生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但也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我校坚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特别重视家校联系工作,坚持不懈地运用学校这块阵地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我校家校联动的一些做法作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16.
周晓飞 《科教文汇》2009,(28):71-72
家长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以及言语行动等无不影响着孩子,它是孩子心灵上敲响的第一钟,对其今后的成长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家长自身存在的道德缺陷与道德困惑、家长重知识学习轻道德培养的教育导向以及家庭中不良媒体信息对儿童道德成长的危害三个方面分析儿童道德成长面临的家庭困境,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家校社田园课程"是以田园简单纯朴的劳作方式、丰富多样的自然物象、多姿多彩的田园活动、善于农耕的家长(祖辈家长)等资源为载体,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促进随迁子女及其家庭参与田园生活,将现代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完美融合并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课程形态。"家校社田园课程"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教师的亲密伙伴,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幼儿园应于家长和社会一道为幼儿构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开展家园共育,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推动亲子间、家庭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科学生活》2008,(8):54-59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作为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某些观念进行认真反思。为了构建"和谐家庭",希望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都能够与日寸俱进,切实履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做新时代的"学习型"家长。  相似文献   

20.
教育界一直存在这样的观点: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但是,我们应该正视当下的一些暴露的问题:家长的确有难处,做不到"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怎么办?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强扭的瓜不甜",搞不好家校关系,孩子就会落到"两不管地带"。为了避免这一结果的发生,我很好的利用了"校讯通"这一网络平台,让校讯通成为家校合力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