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听过很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多次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尽管自己尝试了多种教法,但都不满意。最近,我又教学同样的内容,这次我作了较大的处理.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主要进程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下面用一例就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谈一些体会。案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实录教师写出一个数“223”,问:能被3整除吗?生:能,因为它的个位能被3整除。教师又写出数“201”,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生:不能被3整除,因为它的个位不能被3整除。(教师让学生将以上两数除以3试试,学生发现都错了)师:能从个位去判断吗?(生:不能)既然不能光看个位数…  相似文献   

4.
曾听过许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多次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尽管自己尝试了多种教法,但都不满意。最近,我又教学同样的内容,这次我作了较大的处理,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主要进程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商讨。一、教学进程1.创设情境。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教师的手机号码、学校的电话号码、全校的学生人数、班级人数、男女生人数和每个小组的人数等):13506736028、7711212、27、15、745、48、25、23、11、49、120、2003、926、12、21。师: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我校每学期都举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2001年上半年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感觉到既令我欣赏,又令我遗憾。该教师教学的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教学案例首先教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答后教师自然过渡:能被2、5整除的数,是根据数的个位上的数来确定的,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可以只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呢?要求在小组中展开讨论。1、讨论前教师提出几条建议(1)小组中每位同学自己报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提供小组观察。(2)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相似文献   

7.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兰化公司一校张秀英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上课后,教师首先出示1230这个数,问学生:“它能被2、5整除吗?为什么?能被3整除吗?”当学生发现不能单凭数的个位判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教师抓住...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出乎教师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当教学的某个细节脱离了教师的预设,使教师感到措手不及的时候,怎样科学、巧妙地调控,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局面,这,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反映。上例中,该教师的预设线索清晰、循序渐进:在创设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在“组数”游戏中复习旧知,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在“摆数”活动中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而,在“组数”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出乎教师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学生已经预习了新课,知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引入教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3、4、5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并让学生说出这样组数的理由。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三个数字能否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如果“3”不放在个位,看组成的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师:奇怪,为什么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评】在学生已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容易产生由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来判断能否…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提问语,引导教学走向成功呢?一、悬念式问语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有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8、12、17、24、26、39、42、53、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后。教师又写上:456、3250、5277。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由于数目较大,学生陷入沉思。教师紧接着又说:“你们可以考考我,随便说一个数,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急…  相似文献   

11.
围绕我的课(实录见上期),大家在争论中引出一个话题: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预设”?有人提出:教学不应该预设,比如教学目标不应该由教师事前设定,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自发生成”;教学问题也不应该由教师课前准备,而应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学的具体环节也不应该由教师预设,而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展开思维“飞翔”……如果预设了教学目标,就会对学生探究思维形成束缚。而我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学任务、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教学预设”,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尽管我们提倡学生自己提…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肯定性的评价,教师用点点、微笑等行动来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认同和赞许。但是,当学生的行为和语言不存在合理性时,教师又该怎样的评价呢?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一位学生说:“只要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相似文献   

13.
案例《“耶”!我刚才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何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这对矛盾。就课堂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为前提,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这种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的。由此,反观张老师在案例中直言的“我在备课时,一直片面地理解这个小故事意在教育孩子们要谦虚,培…  相似文献   

14.
开放题一般具有结论的不确定性或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开放题是训练学生灵活多样地考察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好材料。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开放题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归纳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通过运用来巩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我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开放题:  相似文献   

15.
【课例】 “数的整除”复习课上,教师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判断,认为对的举绿卡,认为错的举红卡。 ①24能被8整除。(全部举绿卡) ②9既是奇数又是合数。(6人举红卡,其他同学举绿卡。) 教师请正、反方各出一名代表对话,看看真理在哪一方。 正方:什么叫做奇数? 反方: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正方:9是不是奇数,为什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能被4、6、9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回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让举生猜想能被4、6、9整除的数的特征,结果学生有了以下的猜想个位上是0或4的数能被4整除,个位上是3或6的数能被6整除:各位上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想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不赞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老师,说到底就是害怕教学不能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进行。他们期望学生都是“零认知”,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然后引导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呈现热烈的教学场景。对于这种现象,作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五年制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特征,是学好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韵干扰(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引导学生探索灼焦点是在一个数的“个位”上),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为防止教学中的思维定势的干拢,新授时,教师首先向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一课多式”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好方法。本期刊出的“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片段和教学环节两篇文章,展示了不同地区的两位教师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有针对性地突破了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负迁移干扰产生的难点,凸显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学定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许多同志采用了依次写数、观察、发现规律的教法,效果很好。但是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往往自觉地采用讲授的教法。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①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仍然想从个位上发现特征,违背了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②教师不善于给学生提供便于发现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我在教学这一教材时,认真研究了上述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学生终于自己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