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自然哲学具有数理的客观基础,王介南发现洛书数字模式正是“自然数的自发自组织结构”,李曙华将其中两个定理修正推广为“消减归元术”与“乘方增长术”,说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之源在周易,而其关键正是吴文俊所提出的中国数学的基本特征——机械化算法体系。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国数学不属于公理化演绎体系的西方代数、几何,而是中国的数字算法与数字图像的统一。随着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数学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吴文俊正是直接继承中国数学传统,一举突破计算机机器证明问题,为中国数学开辟了自主创新之道。王介南先生《洛书.终极理论——一个单独的公式》一书发掘并发展了河洛、周易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数学之渊源,而且为解决当代科学问题提供了独到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2.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贡献。他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数学史观,指出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的算法体系是不同于西方公理化的演绎体系的数学发展主流,澄清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数学的误解。同时吴文俊针对数学史的研究提出了历史主义原则并示范了中西对比方法,为重建我国传统数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导源于我国传统数学的思维方式的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为中国数学的复兴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成为开拓中华科学自主创新之道的先驱。认真深入地研究吴文俊数学创新的成功范例,将会对我们今后继承历史和发展未来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吴文俊院士是中国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国际数学界也具有崇高声誉和重要影响.吴文俊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拓扑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吴示性类"及"吴示嵌类";在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上,提出数学机械化思想,这一思想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孝达先生是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设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数学教育家.虽然我是数学教育界的晚辈,与先生接触并不算特别多,但仍然得到他的许多教诲、指导和关怀,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认为,学习张孝达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张孝达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极其丰富,这里浅谈点滴体会,敬请同行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5.
正本次大会时逢人民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开拓先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诞辰100周年,借此向吴文俊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缅怀,吴文俊先生用他毕生追求的数学之道,指明了人工智能的精髓所在。在人工智能的早期研究,就达到了开创性高度,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更值得人工智能学术界及  相似文献   

6.
"教学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学合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极富科学创造性,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性.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主要阐述的中心思想即为:教师要认清"教"与"学"的定位,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数学这一基础科目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不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法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具有很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他以他的数学才能和语言天赋,在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在肇庆既传播了欧氏几何,也传播了“非欧几何”.他所传播的“西方现代数学”及其所获得的效应,确立了他以数学来赢取中国民心的学术传教思想,为他后来在中国系统地传播“西方现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名著,不仅引入了新的数学体系,而且引入了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几何公理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纪元,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傅种孙先生(1898-1962)是一位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接受过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熏陶的儒家学者.他是第一个膊将数理逻辑引入中国的数学家,是第一个将西方的数学基础研究引入中国的数学家,是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和普及奉献了一生的才智与心血的伟大的数学教育家.作为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先驱,傅种孙先生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先后参与了教材的编写,课程标准的制订,致力于教师教育,并担任<数学通报>总编.傅种孙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将在中国永存.  相似文献   

9.
古为今的典范:—吴文俊教授的中国数学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5年,当"文革动乱"已近尾声,国内基础理论研究处在整顿复苏的前夕,<数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顾今用"的文章:<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该文通过对中西方数学发展的深入比较与科学分析,独到而精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意义,在当时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利爪见雄狮",很快人们就弄清了"顾今用"就是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的笔名.从那以后,吴文俊教授又发表了一系列数学史论文,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与影响,事实上在80年代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全面评价了当代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的科学成就,并主要介绍了吴文俊在拓扑学、中国数学史与数学机械化方面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