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通过对晋南农村集市的数量、开市天数和集期类型等的研究,笔者认为清代以来晋南农村集市经历了"恢复——逐渐繁荣——衰退"的发展趋势,其中光绪时期是其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农村集市由于受近代化冲击程度的差异,在晚清民初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此外,集市的空间密集程度与集期安排的密集程度成反比关系,体现了集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福清的本土作家,念琪的自选文集《芷叶集》探索的是关于"福清元素"的话题。文章对文集中现实的地理空间的建构、想象的地理空间的建构、超越的地理空间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当前区域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下,《芷叶集》对福清地域文化的建构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3.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拉长了现实体悟时间,以涵盖更深广的历史时间,时间与空间都用交互震荡中的生命形式连接起来,以生命瞬间的完成获得面对时间的坦然,生的时间意义体现在死的蜕变中。以空间凝定时间,把对时间的忧虑转化为对空间的承担。然而,无边的空间又象征了时间或者转化为时间,在《十四行集》中我们发现,诗人在对空间的依赖感与亲切感中,又隐现着他对自己建构的超越时间的方式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以时间地理学方法、生命历程理论观点与文学地理学思路,分析潮籍女诗人许心影小说《脱了牢狱的新囚》的时空建构与景物意境。小说的时间建构是浓缩的,由夏天到秋天;主人公翁曼罗的活动轨迹由故乡到厦门鼓浪屿,再到上海和南洋;在心理空间上经历了脱了牢狱又成新囚。小说的空间建构与作者的生命历程空间具有同构性。在景物意境方面,体现了"景由心生"、"境由心造"的自然景物与心理活动的高度交融。  相似文献   

5.
店面入口空间又可称为一个店铺的面子工程,直接影响店铺的商业运作。如今国内步行街店面的入口受到街道规划的限制,入口空间设计无太多新意。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于扩大店内面积与店内装修中,忽落了最为重要的面子工程,即店面入口空间的设计,从而导致步行街各个店面趋同。此文以佛罗伦萨老城步行街为例,论述步行街店面"以退为进"入口空间设计的展示优势和设计方法,从而克服老建筑因功能置换为商业用途而带来的不便,开拓老城步行街入口空间的特色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晚清山西潞安府的集市、集期类型多样,主要以开市频率较高的间日集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潞安府集市有着繁荣的商品经济。就潞安府内部而言,间日集比例最高的县,其商品经济却是最不发达的。晚清潞安府集市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从长治盆地中部至山区地带,集市发展程度呈逐渐递减趋势。民国时期潞安府集市发展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只有位于盆地中部的潞城县和盆地边缘的屯留县两地集市有所发展。这种变化重构了全府集市分布的格局,形成了长治盆地边缘集市异军突起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刘植荣 《小读者》2012,(11):56-56
刚来喀麦隆时,记者发现这里8天一个集,这个星期的集市在星期一,下次集市就在下个星期二,以此类推。记者起初不明白为什么要8天一个集,这样多不好记呀。后来当地人告诉记者,他们的集市是固定在"Ntanmbutu"(星期八)这一天的。因为他们一个星期里有8天,而公历一个星期有7天,所以,集市如果按公历计算就要每个星期往后错一天了。喀麦隆一个星期8天的意义分别是:星期一,假日,是人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地点观建构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Place)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承载的地点也称为场所,地点理论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旅游地是一个具有多重行为(经济与文化)意义的空间,旅游地的地方特性彰显出游客对旅游地的地方感;人对地点特性(文化和景观的差异性)感知基础上,建构出了对旅游地的感知形象.本研究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地点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人对地点的认知规律切入,探讨旅游地形象设计的空间"地点观"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9.
东采西摘     
艺墟:“墟”是集市的意思,过去的集市大都设在被人们遗弃的废地上,称之为“墟”,“集市”的意思也因此而生。“艺墟”当然是指艺术活动的“集市”了,香港人把自己可以参与其中的各种文化活动都称为“赶艺墟”,内地一般称为“艺术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金瓶梅》与《红楼梦》时空艺术的比较切入,揭示出二者的差异:《金瓶梅》的空间建构为辐射式,时间建构具有开放性和随意性,它以空间建构为主导,以时间建构为辅助;《红楼梦》的空间建构为辏敛式,时间建构具有封闭性和有机性,它以时间建构为主导以空间建构为辅助.文章还从作品的主旨方面论证了两种时空艺术的创造性和适应性.最后,论述了《金瓶梅》和《红楼梦》创造的两种时空艺术对后世家庭题材小说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是时间与空间的二维存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村落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特定生活空间,这一生活空间的建构总是遵循着民族的文化个性。就白马藏族的村寨而言,白马部族聚居空间的历史性、聚族而居的族群意识以及"血缘—姻缘"并重的传统伦理价值规范,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村落建构的文化逻辑所在。  相似文献   

12.
笑傲职场     
爱若与布若爱若与布若毕业于同一所院校,并同时到一家超市工作。一年后,爱若升为部门经理,布若却似乎被老板遗忘了一样,仍是一名普通员工。忍无可忍,布若向老板提出辞职。看着悲愤的布若,老板有了主意:"布若,请你马上到集布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老板问:"有多少呢?"布若又跑出去,回来说有10袋。老板又问价格多少。布若只好再次跑到集市……。老板示意布若休息,然后叫来爱若:"请你马上到集市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汇报说:"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土豆有10袋,3毛钱一斤,质量很好,建  相似文献   

13.
空间的建构与认同——刘三姐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集市是具有某些基本的城市特征的农村经济中心区域,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与农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介。集市的类型概括起来有综合性集市、专业性集市以及庙会三种。集市依期而集,以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及生产用具交易为主,多分布于交通要道,是市镇的雏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论争主要是围绕民族的起源、功能和民族主义的本质等命题展开的,与各个命题相对应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均存在较大差异。"时间"还是"空间"是西方主流研究范式产生学术对立的实质及理论建构的前提,而融合了时间和空间两种视角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集市(镇)在华北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在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江南市镇研究相比,近代华北集市(镇)研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关于集市数量和集期的研究较多,关于集市其他方面以及市镇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二是市镇研究方面缺乏深入的个案剖析;三是集市和市镇研究方面均缺少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比较。因此,今后的近代华北集市(镇)研究应在研究视角转换和扩大研究视野、研究方法更新、研究内容拓展、资料发掘利用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使相关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必然解构该环境下建构的文化意义空间,而与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的文化意义空间则通过文化制度重新建构起来。原始性史诗"梅葛"的神圣的展演空间在遭遇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撞击时发生了内卷和断层,而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世俗空间则建构起来并呈持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从厘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解构相互嵌套的农村空间系统,据此提出应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应从价值导向与研究内容、理论建构、演变与差异化、动力机制及路径等方面着力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 如果在某问题中讨论到的一切集合含于集Ω之内,则集Ω称之为空间。本文中所讨论的集均指空间Ω的子集,由空间Ω的子集构成的集合叫做集类。空间Ω与含于Ω中任何的集E之差Ω/E称为集E(对于空间Ω)的余集,记为E°。  相似文献   

20.
清代晋南地区市场发育停滞不前,发展程度较低,集市与庙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庙会以数量多、分布广、交易期长的特点,对镇集和村集起了极大的替代作用,成为农村市场中灵活可变的调控方式。有清一代,晋南集市徘徊不前,与庙会纠合并行,演变成有别于江南和华北其他地区的特殊发展模式,这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