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同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开放教学全过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充足、和谐的探索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愿意探索、乐于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极为重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导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从发现、探究中寻找快乐,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变换意见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5.
纳玉琼 《云南教育》2001,(14):36-36
培养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让学生跳出教科书的束缚,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从而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教学长方体容积时,我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题目的…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化学教学大纲》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化学学习不只是概念、理论、实验等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自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活动的、开放的、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考。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据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和研讨等探究活动中来,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贴近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来源…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改革为实现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契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物理课的探究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杨振玉 《山东教育》2005,(26):24-2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改革为实现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考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触发学生的操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11.
积极谈见解 主动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也正是学生这种强烈的需要驱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学生谈见解的方法,着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了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常常听见几位语文同仁上完课后垂头丧气,牢骚满腹:“这帮学生,上课死气沉沉,下课生龙活虎。农村的学生就是比不上城市的学生!”联想起自己平时上课,感觉的确如此。农村的学生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吗?突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相似文献   

14.
周向琼 《今日教育》2006,(7S):63-63
一、我是一个探索者“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孙宇 《教书育人》2006,(12):74-75
一、改进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小学英语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真正的教学环境。而课堂是学生们把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足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绝大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中积极情感体验,产生或满足某种需要,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以引起学生的某种情感(即产生某种意向或愿望)体验,  相似文献   

17.
安秀芬 《中学理科》2005,(8):8-8,38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足一个发展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做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自已归纳.在充分放手的同时,还要多在“导”字上下功夫.以达到师生互动,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就我在教学中体会较深的几个方面谈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18.
赵瑜  郭荣华 《甘肃教育》2001,(10):16-16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阅读文言文首先碰到的是字、词、句方面的障碍,因此教师教文言文的重点,无疑首先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而文言文的时代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距离太远,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之、乎、者、也”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产生兴趣,这就是一件难事。在文言文教学中巧用投影片,可以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教学中,可利用情景投影片。它的特点是根据文章需要将主要情景绘制…  相似文献   

19.
张滢妤 《时代教育》2007,(10Z):87-87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方式,要采用多种创新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轻松地获得新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李行 《四川教育》2010,(4):37-3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与文本不断对话,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满足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